在歷史長河中,姜維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公元234年,對劉禪而言,是蜀國歷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年,也是蜀國建立之後的又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一年,蜀國接連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丞相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去世,諸葛亮是蜀國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的死彷彿讓蜀國塌了半邊天。
第二件事則是蜀國大將魏延兵變事件。隨著五虎大將陸續凋零老去,魏延是新生代武將中挑大樑的人物,是蜀國對外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干將。但因為他素來與諸葛亮關係不睦,諸葛亮死前遺言中,偏偏吩咐把軍中大事交由楊儀全盤掌管,魏延心中蓄積的怒火由此爆發。
楊儀的職務是丞相長史、綏軍將軍,無論在軍中的職務、還是實際戰功、個人威望,都遠遜於魏延。更為關鍵的是,楊儀還與魏延素來關係緊張矛盾尖銳,兩人此前多次發生衝突,兩人勢同水火。諸葛亮偏偏讓楊儀擔任全軍統帥,成了魏延的頂頭上司,難怪魏延會覺得這是故意讓他穿小鞋,無怪乎他要兵變。
魏延兵變後,與楊儀大打出手。由於楊儀是諸葛亮指定的繼位人,蜀國眾將自然都站在楊儀一方,馬超的族弟馬岱更是一馬當先衝鋒在前,陣斬魏延。這場事件就這樣有驚無險地平息。
姜維此時也在軍中,並且親身經歷了魏延從兵變到被殺的整個過程。耐人尋味的是,姜維卻至始至終袖手旁觀看熱鬧,沒有任何表示。《三國誌》記載此次事件的相關段落中,姜維突然成了「隱身人」,既不表態也不參與。
姜維的反應為何如此令人疑惑?一年後人們才發現,姜維這麼做真高明。姜維之精明強幹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令人不得不服。
蜀國大軍撤回成都後,擊殺魏延的兩個主要人物:楊儀和馬岱,全都倒了大霉。楊儀自以為立下大功,會得到劉禪重用,而且又是諸葛亮欽點的繼位人之一,應該接替諸葛亮留下的位置,誰知劉禪對他冷若冰霜,沒有對他進行任何獎勵或者陞遷封賞。
公元235年,楊儀被劉禪抓住把柄,撤職查辦,一擼到底廢為庶民,流放到偏遠的漢嘉郡,不久後在獄中死去。馬岱也是在235年,最後一次帶兵出征後,從此被劉禪雪藏,再也沒有出現在史書中。姜維如果當時也跟著楊儀、馬岱起哄,恐怕此刻也饒不了他。
從楊儀和馬岱的下場可以看出,劉禪對魏延被殺一事非常不滿。其實明眼人早就可以看出,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矛盾,背後卻隱藏著蜀國相權與皇權之間的一場激烈博弈,而魏延的背後的人正是劉禪。
諸葛亮出山之後,通過其超群出眾的文才武略,很快名震三國,在蜀國的地位也直線上升。擁有諸葛亮這樣的手下,對皇帝劉禪而言,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有諸葛亮這樣的奇才,蜀國江山穩如泰山。擔憂的是,諸葛亮日益膨脹的相權,某種程度上已經對皇權構成了威脅,劉禪快成了被架空的傀儡皇帝。
劉備死前已經考慮到這一點,恐怕諸葛亮尾大不掉,特意指定李嚴與諸葛亮一起同為輔政大臣,想以此制衡諸葛亮,但李嚴不久後就被諸葛亮鬥敗。
劉禪立即選中了猛將魏延作為制衡諸葛亮的人選。魏延要資歷有資歷,要能力有能力,且與諸葛亮素來不和,正是制約諸葛亮的不二之選。
於是劉禪一登基,就提拔魏延為都亭侯,公元230年,又封魏延為南鄭侯,屬於縣侯,比諸葛亮的武鄉侯還要高一級。而且授予魏延與諸葛亮一模一樣的「假節」大權,魏延的實際地位,從某種程度而言已經不低於諸葛亮,制衡諸葛亮的用心已經很明顯。
姜維正是清晰地看到了這一點,才沒有去趟這個渾水,所以事後他依舊獲得劉禪的信任與重用。姜維能在蜀國身居高位數十年,不是沒有原因的。瞭解更多三國歷史,請閱讀經典史籍《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