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伊闕之戰有著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如果沒有伊闕之戰,他或許可能就因此沉寂,不在有那麼顯赫的名聲。白起在伊闕之戰可以說是打出風頭,是他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後,白起因為戰功卓著升為國尉。
武安君白起
白起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將領和軍事家。他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嫡子公子白,但是因為在秦武公去世後公子白並沒有繼承秦武公的基業,反被弟弟德公將君位奪走,德公將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便以白為姓。白起出生的時候秦國已經非常的強大,在秦昭王繼位後,他貫徹了商鞅變法的國策,開始提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就在其中脫穎而出。白起原先是擔任左庶長,有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他一舉成名是因為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中他消滅了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還奪取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至此一戰成名。之後,更是升職為大良造,起兵伐魏,奪取我國城池六十一座,這一戰況為秦國東出崤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再後來,因為楚國日益衰微,秦國就對楚國展開攻勢,準備削弱楚國。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帶兵討伐楚國,楚國割地求和。次年再次伐楚,白起奪取了楚國鄢、鄧等五座城池。因為秦國一連串的打擊,楚國最終被秦國所滅,白起也因此被封為武安君,自此開始白起名震天下。
伊闕之戰背景
要是說起伊闕之戰有些人也有瞭解,但是要是說起伊闕之戰背景想必知之甚少吧。伊闕之戰其實就是當時秦國為了打開所謂的中原通道的一場戰鬥,伊闕之戰是由白起在伊闕的迎戰韓國、魏國、東周的一場戰鬥。
秦國的大致領土範圍
現在就來看看伊闕之戰背景。秦國原先只是一個簡單的諸侯國,原本並不強大,直到秦穆公的時候,秦國才開始參與到諸侯爭霸中去。在戰國初期時,韓、趙、魏三國被周天子所承認,於是成為了當時的新興國家。當時的魏國是最強大的,因為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魏國是最早實行社會改革的國家,所以國力強盛。到了戰國中期,則是另一番面貌,這時候可以說秦、齊、楚、趙、魏、韓、燕這七個國家爭雄的局面已經有了雛形,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齊國的鄒忌變法讓秦國和齊國都逐漸強大起來,而魏國衰弱,所以他的霸主地位被秦、齊兩國取代。在秦惠文王稱王后,各諸侯打偶先後稱王,自此各個國家之間交戰不斷,外交也更加頻繁,有出現「合縱連橫」的鬥爭。
秦昭王繼位後,秦國就開始加快吞併六國的步伐,在秦國進攻韓國的時候,還和韓國、魏國、齊國一起攻打楚國。面對四國大軍,楚國做了多項部署,他一面抵抗秦國,另一面派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但是垂沙之戰楚軍大敗。在這大戰後,秦國想進一步攻佔韓國和魏國的土地,但是擔心齊國會出兵,就將計劃暫時擱置下來。後來因為齊國的孟嘗君逃到了魏國,還黨人魏國的相國並且還進攻齊國,這時秦國知道機會來了,於是秦國開始交好齊國,由此秦國東侵有了非常好的時機。這就是伊闕之戰背景。
伊闕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嗎
在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役數不勝數,以多打少不是本事,以少勝多才是最妙的,那麼就有人問「伊闕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嗎?」秦軍十二萬對陣韓、魏、東周聯軍二十四萬,並且戰而勝之,當然屬於以少勝多的戰役。
白起
在兵力懸殊的伊闕之戰中,白起能率領秦軍打敗韓、魏聯軍,全殲聯軍二十四萬人,並且進一步擴大戰果殺死敵軍主將犀武,俘虜魏軍的主帥公孫喜,最後更是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這一戰況或許是對「伊闕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嗎?」這一問題的最好回答。原本秦軍和韓、魏聯軍是處於兩軍對峙狀態。當時韓、魏、東周聯軍約有二十四萬人,而且以魏國將領公孫喜為聯軍的主帥,而秦軍在兵力方面則是遠遠不及韓、魏等聯軍,據說只有十二萬餘人,造成兩軍對峙的局面還是因為伊闕地勢險要,而且韓國和魏國兩軍主帥不合造成的,如果秦軍沒有改變,那麼伊闕之戰將會是以韓、魏、東周聯軍獲勝收尾。
不過秦昭王能任用平民出身的人才,於是便採納了丞相魏冉的建議,把主帥向壽替換成了原是平民出身的白起。白起知道兩軍主帥不和,而且兩軍位置又有著不小的距離,於是便採取了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從而大破韓、魏、東周聯軍。之後他全殲了聯軍二十四萬人,殺掉主將犀武,俘虜了魏軍主帥公孫喜。白起還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的時候,起兵度過黃河,還奪取了自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闕之戰結果
伊闕之戰的時候秦國能以一國之力對抗韓、魏、東周聯軍,可以看出秦國是非常強大的,由此可見伊闕之戰結果肯定是秦國勝利了。不過有人好奇為什麼伊闕之戰結果會是秦國而不是三國的聯軍呢?
白起
原本戰局是處於僵持的,如果秦國當時沒有採取行動的話,最後伊闕之戰結果可能會被改寫,秦國將不會勝利。在兩軍僵持許久後,秦昭王接受了丞相魏冉的推薦,讓白起接替了向壽擔任主將的位置。由於兩軍兵力懸殊,秦國的兵力不足韓、魏、東周聯軍的一半,但是憑借這伊闕地勢險要,所以兩軍仍在僵持。白起擔任主帥後,眺望韓魏兩軍,並且發現兩軍位置駐紮的並不緊密,後聽情報兵消息說韓魏兩軍主帥並不和睦,想各自保存實力。於是白起想到了避實就虛、各個擊破的策略。
在戰鬥開始的時候,白起使用疑兵之計,只佈置了少量的士兵同韓國軍隊對陣,還擺出想要進攻韓軍的架勢,讓敵人誤以為這是秦軍主力的進軍方向,借此牽制韓軍。而真正的主力卻被白起繞道帶往韓魏等聯軍的後方,然後攻其不備,魏軍因為毫無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不一會兒魏國就遭受慘敗。韓軍知道夢盟友被擊潰也就迅速準備撤離,不想同秦軍交戰。沒想到的是秦軍乘勝追擊,想要擴大戰果,秦國將韓國軍對殺的是片甲不留、屍橫無數,還俘虜了魏軍的主將公孫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