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魏延的策略很難成功?蜀漢要怎麼做才能成功?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說魏延的策略很難成功?蜀漢要怎麼做才能成功?

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魏延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階段,魏延是漢軍大將,畢竟作為常年鎮守漢中的著名將領,他可是蜀漢中後期能力不俗的將領,而蜀漢屢次北伐失敗,大家都會想到一點,那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被諸葛亮採納。

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所以說不支持魏延率部由子午谷,奇襲長安,奪取關中的策略。

但個人認為,就算諸葛亮同意了魏延的謀劃,蜀漢用奇謀,奇襲長安,也未必會取得什麼驚人的戰績,襄樊之戰後,丟失了荊州的蜀漢,就已經無力和曹魏相抗了,這不是說什麼一個奇謀就可以逆轉的。

事在人為這句話,對於三國中的蜀漢而言並不適用。

《三國誌.魏延傳》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的戰略是,自己率精兵萬人,由艱險的子午谷北上,奇襲長安,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諸葛亮需要吸引曹魏在關中佈置的主力軍,只要這樣他才可以達到奇襲長安的目的,當然,曹魏也不能在子午谷設防,不然的話,魏延也很難成功。

之後魏延打算,利用突襲,拿下長安,學韓信背水一戰的套路,攻佔關中, 之後起碼要等到被諸葛亮牽制的魏軍主力投降,或者被殲滅,在此期間,魏延利用長安的糧草軍需固守,等到諸葛亮解決了曹魏在關中的主力部隊,兩人在合軍,攻取潼關。

完成這一些利計劃後,蜀漢就可以暫時佔據曹魏的雍涼之地,並且可以關中為根基,隨時可以東出,攻打曹魏首都洛陽。

這有點當初關羽威震華夏的架勢了,如果戰局真的發展到如此地步,那曹魏不得遷都避難啊。

可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且不說諸葛亮在能否在正面擊敗曹魏的主力部隊,就說魏延能否成功都是一個問題。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魏延自己也承認了,他的計劃若想成功,鎮守長安的夏侯楙必須望風而逃,這就有點一廂情願了啊。

人家就算再是草包,而已懂得長安是座堅城吧,城內糧草充足吧,那麼堅守城池不可以嗎?為什麼夏侯楙就一定會逃呢?

而且魏延說參照當年韓信背水一戰,大破趙軍的戰力,人家韓信也是做過偵查工作的啊。

《史記.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韓信敢於從井陘進兵,可不是賭博式進攻,他是派人探查,確切了一個消息,也就是陳餘自大,沒有採納李左車的致勝策略,也就是趙軍依托兵力優勢,一路分兵切斷韓信所部的糧道,陳餘則率主力,在正面堅守不戰,那是韓信戰不能戰,退不能退,必定敗亡。

韓信是知道了陳餘沒有才有這個策略,可以說韓信既然可以探知趙軍整體戰術佈局,那麼也必定可以大致探知趙軍的實際兵力佈防,他心中是有底氣,才敢於在險地進兵的。

相比之下,魏延寄希望於鎮守長安的曹魏守將直接逃跑,這種想法太過樂觀,戰場上瞬息萬變,把自己取勝之道建立在對手做出既不明智的舉動,這種想法本身就不明智。

再者,還記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隴右三郡不是直接投降了,結果諸葛亮敗退後,曹魏是嚴懲投降的太守的。

《魏書》南安、天水皆坐應亮破滅,兩郡守各獲重刑,而楚以功封列侯,長史掾屬皆賜拜。

當初隴西太守游楚,在被諸葛亮大軍圍城之際,在距離關中相對較遠,不知援兵何時能到之際,他都敢於堅守,那麼在長安就沒有一個有足夠威信的人,帶兵駐守嗎?

曹魏是不可能坐視關中丟失的,萬一魏延真的圍攻長安,曹魏馳援關中的時間不會太久,那麼問題來了。

經子午谷北上的魏延所部,缺乏攻城器械,如何攻佔長安?即便打下長安,這一萬將士,還能剩下多少,能否擋住曹魏的援軍?

這對於魏延來說太難了,又要攻下重鎮長安,又要擊退曹魏的援軍,只帶一萬將士,這兵力太少了。

魏延的策略,蜀漢想要在關中站穩腳跟,必須佔據潼關,同時也要佔據主要的黃河渡口,不然的話,曹魏援軍隨時可以抵達。

有很多人說,鄧艾偷渡陰平,滅了蜀漢,魏延為何就不能實現奇襲長安,佔領關中啊。

根基在在於,兩種情況完全不符,曹魏作為大國,有資本,而蜀漢則沒有。

鄧艾可以成功,在於蜀漢主力部隊在姜維手裡,於劍閣和鍾會對峙,鄧艾直接突進到蜀漢腹地。

《三國誌.譙周傳》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當時很久沒有經歷戰火的百姓開始大量避難,局面的確混亂,但蜀漢亡國,最直接的原因是劉禪沒抵抗,在鄧艾率軍抵達成都之時就投降了。

《三國誌.譙周傳》於時軍旅數出,百姓彫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當時譙周就力主投降,有意思的是他之前就寫過仇國論,大家有時間可以自己搜一下,內容歸納就是一句話,小國面對大國,不要打仗,投降就完事了。

其實譙周的投降意願,根結在於,益州本土人士對蜀漢外來統治集團的牴觸,這是蜀漢立國不穩的原因所在,所以說,在鄧艾兵臨城下之時,蜀漢朝堂之上,討論的都是怎麼逃,沒人考慮怎麼戰,這蜀漢不忘沒有道理啊。

相比之下,魏延奇襲長安,即便打下長安,也不是打下曹魏的都城啊,曹魏根基尚在,即便丟失了關中,人家實力也是強於蜀漢的,而且曹魏有能力反撲。

那樣的話,戰局就有意思了,魏延諸葛亮率主力部隊在關中,這是給曹魏一個圍殲蜀漢精銳的大好時機啊,那時魏延諸葛亮要面對的局面,可不是韓信幫助劉邦滅了三秦的局面。

人家滅了三秦,關東是各方諸侯,蜀漢要面對的是統一的曹魏,這情況完全不同,那麼魏延拿什麼保證,在剛打下的關中之地,有能力,擊敗曹軍主力部隊呢?

估計唯一的可能就是東吳在東線給曹魏製造些麻煩,吸引曹魏的注意力吧了。

因此,個人認為,無論是諸葛亮的緩圖策略,還是魏延的奇襲策略,成功率都不高,蜀漢想要擊敗曹魏,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耗。

耗國力,蜀漢耗不過曹魏,那就是只能耗國運,只有曹魏發生類似後世西晉的內亂,諸王爭奪王位互相廝殺,大大削減曹魏的國力,蜀漢聯合東吳,還有機會滅了曹魏,不然的話,沒有翻盤的可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