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就一定要選擇姜維做他的繼位人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諸葛亮就一定要選擇姜維做他的繼位人呢?

導讀:為什麼諸葛亮就一定要選擇姜維做他的繼位人呢?換一句話說,諸葛亮擇才的標準是什麼?為什麼是姜伯約而不能是其他人呢?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朝中大權有諸葛亮掌控。因為北伐支持者甚少,所以諸葛亮內心憂懼,曾經兩次給後主劉禪上表,闡述北伐的意義。諸葛亮在慢慢尋找著繼承人,誰能夠承擔興師北伐的重任,真的很讓諸葛亮大費腦筋。後來,圍攻天水的時候,著名將領趙雲竟然被一無名小卒打敗了,後來才知道,這個人叫姜維,然後諸葛亮用計收降了姜維,終於把平生所學,傳授給了姜維,囑咐他繼續興師北伐。

在蜀國陣營中,姜維屬於後來者居上的人物,是蜀漢小朝廷的第五代掌權人,三國後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他審時度勢,繼承諸葛亮遺志,高舉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最為現實、實用的戰爭策略,九次北伐,雖然各有勝負,但其不改初衷,誓死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天斗地精神,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職業政治家風範,直追他的革命導師諸葛先公。特別是經羅貫中先生的巨筆如椽描寫,更是在演義版的中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其力挽狂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情結更是感動了無數的江湖草民。姜維可謂是生的偉大,死得其所。

在陳壽所著《三國誌》裡,姜維春秋大義的形象絲毫不遜色於演義版裡栩栩如生的描寫,可見主流媒體與江湖傳說相互佐證,陳羅二人英雄所見略同,都不吝給予姜維極高的評價。只是在慣以成敗論英雄的後世史家眼裡,姜維被扭曲成了一個勞師疲命,不知體恤民情的戰爭狂人,是導致蜀漢小朝廷短命的掘墓人,這樣的史論是極不公平的。當是時,三國鼎立中,蜀漢與曹魏、孫吳兩家績優股相比,只能是最不被人看好的垃圾股,實力最為弱小,且偏安一隅,人少地狹,假使不是諸葛亮和姜維勉力維持,盡量把戰爭的烽火狼煙引到外圍,把人民內部矛盾巧妙的轉換為敵我之間矛盾,恐怕僅僅是內部爭鬥以及強敵壓境,蜀漢想要在夾縫之中苟活42年,則根本是不可能的。

姜維很好的接過了老一輩革命家薪火相傳的火種,矢志不移的把紅色接力棒的戰爭遊戲盡量延續下去,無比堅定的詮釋了諸葛亮光復漢室,一統中原的雄韜大略,並竭盡全力舉一國之力勉為之,雖然力無所逮,最終身死被執,但仍然無掩其光輝的人格魅力,忠勉勤苦,耿耿忠心。退一步說,依諸葛亮的鬼神不測之術,未必就算不到姜維最終逃不過的悲劇宿命。

匡扶漢室,討伐獨夫民賊,在巨大的現實差異面前更像是一個江湖傳說,根本就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冰雪之峰,挑選了姜維做繼位人,其實就是給姜維套上了一個畢生擺脫不了的枷鎖,可是姜維仍然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這條道路,儘管革命的道路越走越窄,後來直接的走進了死胡同。但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諸葛亮慧眼獨具的挑選了一個忠實的信徒,注定這個姜伯約和他一起走向幸福的殉道,然後鳳凰涅磐,如流星般璀璨,漸成歷史中某種定格的永恆。似乎也可看出姜維受人之托,終人之事,君子坦蕩蕩的俠肝義膽,好一個姜伯約也。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就一定要選擇姜維做他的繼位人呢?換一句話說,諸葛亮擇才的標準是什麼?為什麼是姜伯約而不能是其他人呢?這與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的處事特點,以及選拔領導幹部的擇才用人標準有關,也與姜維的性格特點密切相聯,更重要的是與當時天下大勢以及蜀漢內部錯綜複雜、微妙的人事關係有關。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姜維,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權衡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姜維實乃當時情形下最佳人選,非彼莫屬,我們嘗試著分析之。

姜維的軍事才能。

姜維在戰場能打敗著名將領趙雲,名聲顯赫,而且頗能用計。應該說這是平地一聲雷。趙雲的名氣很大,也是諸葛亮出征的左膀右臂,而且當年多少大戰都有此人。由於輕敵,也由於姜維的慎重,在這次交戰中,讓趙雲對這位血氣方剛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產生了好感。

很有可能是諸葛亮早就相中了這位後生小子,認為其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欲得之後快,而早就安排下了一系列策反計謀,這一年,姜維26歲,得到姜維後,諸葛亮大喜過望,史書上說,諸葛亮對張裔、蔣婉留書「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永南,李邵,季常,馬良也,都是蜀漢的傑出人物,而這兩位大名士都不如的人,那就真是名人中的名人,名人中的戰鬥機了,喔也牌的。

僅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革命繼位人姜維到來的非常之滿意和高度評價。拿姜維與馬謖相比,可以立見高下,姜維,實戰型人才,貫徹的是從戰爭中來到戰爭中去的實戰軍事思想,而馬謖則書生談兵一個。諸葛亮此時正是沉浸在失馬謖的悲痛之中,得到姜維,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革命家的心中隱痛,得一姜維,勝過十個馬謖也。

相中千里馬以後,諸葛亮這位伯樂此後對姜維悉心加以培養,是有「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素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這話當是明白無誤的告訴別人,姜維的軍事才能一般人比不上,蜀漢的未來就看這位年輕人的了,姜維在幸福來得太突然的情況下,保持了一般人所無法具備的冷靜頭腦,從此跟隨在諸葛亮身邊,韜光養晦,這從他回母書信中依稀可以看出其躊躇滿志,意欲鯤化為鵬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良田百傾,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而觀當時名士郤正評論姜維所言,諸葛亮並沒有看錯繼位人,「(姜維)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姜維所具有的非常優秀的領導幹部的品質,不獨諸葛亮早就觀察出來了,德才兼備。也折服了同時代的人們,其取而代之蜀漢的軍政大權可謂眾望所歸,也說明了諸葛亮的識人鑒才和選拔年青幹部的眼光非常獨到和準確。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有誰能體會諸葛亮的千古老臣心?只有姜維,所以當諸葛亮死後,當時的姜維已經32歲了,正是大丈夫創立功名的時候,姜維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和重托,從此扯起先師的巨旄大旗,聯絡羌涼,義無反顧的把諸葛亮未竟的事業進行到底,殫精竭慮的九次興師北伐,究其原由,是報國恩?還是士為知己者死報師恩,大概只有姜伯約自己知道了。

姜維後來的結局是非常慘烈的,國家都已經破滅了,還想著聯絡鍾會東山再起,可惜時運不濟,一門老少被亂兵所殺,連個收屍的人都找不到,還是鄉鄰為他修建了衣冠塚。姜維從26歲投靠諸葛亮並獲信任到62歲功敗垂成,身死異鄉,這冥冥中的數字巧合是不是暗合著某種不可知卻循環往返的天道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