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紹和曹操兩方面對比,袁紹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首先,曹操是集權制度,治國如同治軍;袁紹則是分權制度,治軍如治國。這就是郭嘉十勝十敗論中除去褒曹抑袁之外的乾貨了。
曹軍上下,無論是他的兄弟,兒子,大將,謀士參謀皆唯曹操馬首是瞻。就算是官渡最危急的時刻,眾將紛紛投書袁紹,曹軍依然能夠保持與對方對峙的戰力和決心,這也是曹操實行法家集權制度的最大功效。曹操的思想就是一切向利益看齊,殺都糧官,殺荀彧,高官厚爵收服與自己有殺子殺將之恨的張繡,將從袁紹那裡繳獲的降書付之一炬。這一切的行為都是趨利的,只要是對自己有利,他幾乎不怎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因為他要開疆拓土,他對自己的定位是個將軍。
而袁軍呢,文官獨大,武將權寡,手下朋黨眾多,以地域而分,以效忠的公子而分,每個勢力都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軍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考慮,同時臣子對於袁紹的尊重程度也遠遠比不過說一不二的曹操。因為袁紹實施的是儒家仁禮分權制度,公子相爭,田豐死諫,許攸張頜叛逃,謀士參謀文臣意見相左那是家常便飯,客將如劉備呂布來了又去,對手如曹操、劉表、孫策皆以口頭臣服為止。這一切的行為都是向禮的,我制定規則,你們只要服從規則就好,當然這也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但從他的行為之中我們能夠看出來袁紹在建立秩序。因為他要一統江山,他對自己的定位是個國君。
然而袁紹的許多行為都是矛盾的,其中最大的矛盾之處就是征討曹操,這實際上是對於他所建立的秩序最大的破壞。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所選擇的道路並不適合當時的情況。時值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此乃亂世,正是混亂之際,袁紹還未一統天下,又憑什麼提前建立秩序,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佔據絕對優勢,拿下諸侯僅僅是時間問題了。所以才將創業初期的集權軍制逐漸轉型為圍繞他幾個兒子的分權國制。
看起來曹操能生完全是走了狗屎運,但是不要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曹操憑什麼獲得這樣的的運氣:就憑他以兩萬弱勢兵力與袁紹相持了一年多!如果沒有這種韌性,他不可能等到這些機會,更罔談把握了,而這種韌性正是制度勝出的結果。
所以我的結論是:袁紹曹操能力相差不大(事實上我認為袁紹還要穩定點,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發揮很完美),袁軍佔優,曹軍有可能逆轉,曹軍佔優,則袁軍很難逆轉。除非曹操自己決策失誤,袁紹還有可能有點機會。
返回頭來看題主的問題,官渡兵敗之後,曹操乘勝追擊,幾經周折之後雙方此消彼長,硬實力方面基本已經持平,同時隨著官渡之戰餘勢的影響,可以想像曹操將會越來越強,袁紹則還需要消耗一定的力量用於維穩。這樣的情況對於袁紹來說幾乎已經很難翻身了,但事實上袁紹並沒有死心,他甚至開始刻意的扭轉自己的政策,殺異己之臣,支持實力較弱的袁尚來回收實力較強的兩個兒子手上的權力,只怕他想的也是重新集權,再與曹操拼上一回,可惜制度的建立和毀滅需要時間和代價,就算是他袁紹不死,想要扭轉原本制度也很難去戰勝本來就擁有適合戰爭制度同時如日中天不斷膨脹的曹操了。
所以曹操的勝利可以說是五分靠運氣,五分靠制度,袁紹的失敗也是五分因運氣,五分因制度,運氣容易改變,制度卻難變,一敗,就再無翻身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