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損失了多少大將?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損失了多少大將?

後世給諸葛亮的評價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短短八個字足以讓世人看到諸葛亮一生為人臣子的恪盡職守,恪守本分,乾隆帝評價他:」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在群雄輩出的三國時代,諸葛亮躋身於第一階梯,在數千年時光裡,沒有人的「公忠」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多的更是趁著新帝年幼而篡權奪位的權臣。

當年關羽敗走麥城,劉備不顧諸葛亮等群臣的反對,堅決要為之報仇而親自率軍東征伐吳,可惜在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到永安,次年劉備病重,自知時日不長,所以便召諸葛亮到來永安好托付身後事。其實諸葛亮完全由為人君主的能力,只看他願不願意做,劉備心中自然也清楚,而且他還知道諸葛亮不會篡權奪位,但心眼多的劉備還是囑咐了諸葛亮一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便是你的才能為曹丕的是被,一定是處理好國家大事,如果劉禪「孺子可教也」,那九輔佐他,若他是塊「朽木」,那先生就可取而代之,這句話看似讓諸葛亮自行抉擇,實則讓諸葛亮受之有愧,原來先主對他如此放心和信任,諸葛亮乃一代賢臣,日後定然會盡心竭力地輔佐劉禪,哪怕劉禪是「扶不起來的阿斗」。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白帝城托孤後,諸葛亮為了不辜負先主的期望,誓要讓蜀國立足於中原,實現一統天下。

諸葛亮先是平定了因劉備逝世而四起的叛亂,後又浩浩蕩蕩地率軍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如此蜀國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又休養生息了幾年,增強軍隊實力,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的謀劃之中,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北伐曹魏,因為劉備的亡故,三國鼎立的局面實則成為孫吳和曹魏兩方政權的對峙,這才他們對蜀漢的警惕稍微放鬆了些。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睿即位,此時魏廷重新注意到了位於漢中的諸葛亮,意欲出兵討伐,但作戰計劃未能統一,諸葛亮聽聞曹魏朝廷上發生的事之後,他敏銳地察覺到必須抓住眼前這個時機,趁著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軍備鬆懈,而蜀軍積攢了些實力,北伐曹魏。公元228年,流傳千古的《出師表》誕生,自此諸葛亮開始了北伐大計,第一次北伐,趙雲和諸葛亮分頭作戰,相後收復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大敗曹軍,一時關中大震,碩果頗豐。但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馬謖失街亭,趙雲出兵不利,諸葛亮率軍退回漢中。

第一次北伐,初期開了個好頭,但很快曹魏就扭轉了戰局,關鍵點就是馬謖丟失街亭,他率領的三萬大軍損失慘重,只剩幾千人,蜀漢軍隊的糧道斷絕,還有列柳城也有高翔的一萬大軍,魏延在旁從中策應的部隊,這些損失加起來超過五萬,諸葛亮總共才帶了十二萬軍隊出來,最終折半而返,不久以後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同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乘著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可惜二十多天沒有打下來,曹方的援軍也到了,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

次年蜀漢進行第三次北伐,這次打下武都和陰平兩郡,還擊敗了魏國援軍,諸葛亮見好就收,率部回師,增強防守以面對魏軍的進攻。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了祁山,準備與魏軍統帥司馬懿展開決戰,但司馬懿閉城不出,意欲耗光蜀軍的糧草,從而逼退諸葛亮的大軍,還造謠諸葛亮稱帝的謠言傳回蜀國,諸葛亮只得班師回朝。第五次出祁山,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在五丈原紮營,這次出征,諸葛亮的身體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最終病逝五丈原。

大家經常聽說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只有五次北伐,而真正出兵祁山只有兩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做出反擊,所以才會有「六出祁山」的說法。

這五次北伐,敗多勝少,給了蜀國沉重的打擊,蜀漢陣營中的五虎大將只剩一個,趙雲也因病去世,馬謖已被諸葛亮揮淚斬首,還有兩位大將張休和李盛,一共損失了十一位軍中將領,中級將領更是損失了七十多人,積攢了多年的人才基本都揮霍一空,此後蜀漢再無機會取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