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人物,適當的虛偽是必須的,特別是在三國這個亂世中,絕對的正直是成不了大事的。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喜歡劉備這個人物。也許他沒有曹操的霸氣,沒有公瑾的用兵,沒有諸葛的遠謀,但他依然有著非凡的魅力,讓我著迷。也許有人會問我喜歡劉備什麼地方?是他的仁義?是他的對漢室的忠心?還是什麼別的?其實,歷史上的劉備遠沒有演義中所描寫的仁義,也遠沒有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懦弱,甚至他還沒有匡復漢室之心。著名的鞭笞督郵的重大暴力案件也是劉備所為(個人感覺很有陶淵明的味道)~也許正如喜歡曹操的朋友一樣,喜歡劉備也許三言兩語更本說不清。喜歡一個人也許是全方面的,但我不想寫一堆長篇大論的空洞之文。我只想從黃權談談劉備的為人
也許還有人會問蜀國人才那麼多,為什麼單單選擇黃權這個人。這是因為黃權在我心中比較特殊。那就是他不像關羽、張飛一樣,生下來就是忠義之士,而且又恰恰跟了劉備。現在有不少朋友批評劉備為人虛偽,這我也不否定。虛偽是政治家的一種手段。但不知何時劉備的所有所為都是虛偽之為?我們進入正題,有請黃權出場。黃權何許人也?「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在劉備入蜀前黃權是劉璋的主簿。「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可見劉備入蜀黃權是持反對意見的,原因是劉備有驍名。李賢注說「驍,梟」二字通用。也就是說劉備是梟雄。
黃權是說劉備有野心,也就是說劉備虛偽。這與時下一些對劉備的批評幾分相似。「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先主假權偏將軍。」黃權在最後時刻還拚死抵抗,直到劉璋投降才降先主。「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可見奪漢中的計策是黃權出的。劉備在這裡對這個寧死抵抗的敵人授予官職,並且對他的計策深信不疑。確實達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境界。
夷陵之戰是劉備政治生涯的悲劇結局。在這場戰爭前,黃權勸諫:「吳人驃悍善戰,而且我們是順流而下,容易進攻卻難以退卻,我請求您允許我作為先驅去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應該在後面坐鎮。」可惜劉備沒有聽從。不過,劉備還是比較重用黃權,任命他為鎮北將軍,讓他督帥江北的軍隊防禦魏軍。
劉備在江南作戰,和吳國軍隊在夷陵相持。吳國的前線大將是陸遜,他開始採取堅守的策略,待劉備懈怠時突然對劉備的營寨發起攻擊。劉備大敗,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魚復)。由於劉備敗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經全部捨棄,黃權的江北軍返回蜀國的退路完全被切斷了。黃權沒法回蜀國了,只好率領人馬投降了魏國。
封建時代是家族為單位的社會結構,有功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重罪時也是要株連家族。黃權投降了魏國,有關部門按照法律,報告劉備說要收捕黃權的妻子兒女。劉備卻說:「是我辜負了黃權,而黃權沒有辜負我。」於是不但沒有治罪,對待黃權家人還和以前一樣。
而黃權在投降魏國後,「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後得審問,果如所言。」蜀國有些降魏之人說黃權的妻子兒子已經被誅殺掉,但黃權沒有相信,說:「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說的太好了,就不翻譯了,實在趕不上他的文采)後來審問得知事實確實如此。試想黃權這麼一個看出劉備虛偽的人,竟能說出「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這需要多麼和諧的君臣關係呢?劉備軍團的君臣之間的融洽關係可見如此。
黃權在魏國官至車騎將軍,死於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在魏國有十八年時間。黃權在魏國官位步步高陞,卻始終不忘記他的起步始於蜀國,這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去國而不忘恩負義之人啦!一個忘恩負義之人能夠一時得意,卻不會長時間得濟,因為那樣的人可以為人一時之用,卻不會得到人們內心的敬重。相反,掌權者可以用他,其內心卻會是厭惡的。縱觀黃權投降魏國後的所作所為,完全值得劉備給予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