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三國幾乎是把各種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都講了個遍,就算是你最親近的人你可能也要堤防著。要說三國裡有很多人物都是慘遭陷害而死,鄧艾就是最典型的人物之一。鄧艾算是司馬家最得力的部下了,但是卻慘遭鍾會的陷害慘死,鄧艾算是滅蜀的大功臣,沒有了鄧艾司馬家又多花了十幾年才滅掉吳,可見鄧艾對司馬家的重要性。
每一個開國皇帝,在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時,都希望可以傳至千秋萬代,可是自大禹建立夏朝,一直到大清滅亡,沒有一個朝代,給夠做到這一點,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漢王朝自然也不例外。漢祚綿延四百餘年後,先有宦官亂權,後有董卓禍亂朝綱,天下大亂的帷幕逐漸拉開,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掉東吳,這才又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政權,也就是說,整個亂世持續了近百年。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如果曹魏一個著名將領不早早冤死,三國分立的局面,可能提前十六年結束。這個著名將領是誰呢?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被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了的著名將領鄧艾。鄧艾,字士載,是荊州義陽人,他年幼時家貧,曾經僅是一個放牛娃,長大之後雖然進入了官場,卻僅是擔任典民都尉學士、看守稻草的小吏等不入流的職位。可是鄧艾胸懷大志,且喜好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勘測地形,自己琢磨什麼地方適合駐紮兵馬,什麼地方適合埋擊敵人等,就算被人嘲笑也毫不在意。《三國誌·鄧艾傳》記載:「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誠不欺我等,鄧艾蹉跎多年,終於當上了典民功曹,得到了去洛陽匯報情況的機會,並有機會見到了司馬懿,其才能得到了賞識,先被徵召為太尉府的掾屬,之後又擔任了尚書郎一職。不過他的進升之路,並沒有就此中止——不久之後,司馬懿派他去東南一帶考察屯田一事,他回來之後,不但提出了興修水利,以便於屯田的建議,還提出了大規模屯兵的設想,認為這樣可以為伐吳做好充足的準備。他的兩點提議都得到了司馬懿的認可,並得以實施。《三國誌》稱:「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大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意思是說,曹魏在淮南一線,隨時可以進入戰爭狀態,兵源和糧草都充足,是鄧艾的功勞。
之後,他被調征西線,去抵禦蜀漢的北伐,成為了姜維等人的勁敵。雖然姜維在北伐之時勝多輸少,卻幾乎從未在鄧艾手上佔到過便宜。時間到了公元263年的時候,曹魏把持朝政的人,變成了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當時因為司馬昭的屬下殺害了皇帝曹髦,司馬昭自己辭掉了晉公之位。為了積累戰功,司馬昭把主意打到了蜀漢,並發動了滅蜀之戰。這一戰開始之前,大部分朝臣都不認可,鄧艾也不例外,他們都認為蜀地易守難攻,很難一戰滅蜀漢。司馬昭其實並沒有真的打算讓劉禪滅國,他只是想要戰功而已,所以毅然決然的下達了伐吳的命令。
那一戰中,主將是鍾會,鄧艾的作用僅是牽制姜維而已。可是當姜維甩開他,前往劍閣阻擋鍾會之後,他並沒有追趕,反而做了一件非常大膽的事情——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城下。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一冒險之舉,竟然成功了,他一舉成為了滅蜀最大的功臣。可是這個時候,鍾會不樂意了,因為鍾會本就懷有異志,想據蜀地而自立,於是他聯合監軍衛瓘等人,一起誣告鄧艾謀反,從而導致鄧艾被收押。後來鍾會自己謀反失敗被誅,衛瓘害怕鄧艾回到洛陽之後被平反,從而讓使自己受到牽連,就是命人追上囚車,殺死了鄧艾。一代著名將領,一個滅蜀最大的功臣,就這樣被誣告,含冤入囚車,然後不明不白的死亡了
眾所周知,蜀漢公元263年滅亡,兩年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以晉代魏,又過了十五年,東吳才滅亡,華夏大地才再一次大一統。或許鄧艾不早死的話,司馬家族的統一大業,不會拖延這麼久,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鄧艾早在司馬懿時期,就已經開始為伐吳籌謀有關,還與他在滅蜀之後提出的建議有關。
《三國誌》記載,蜀漢滅亡後,他曾上書道:「兵有先聲而後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捲之時也。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然後發使告以利害,吳必歸化,可不征而定也。」意思是說,他認為滅蜀之後,立馬伐吳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應該一邊在蜀地煮鹽煉鐵,一邊製作舟船,準備伐吳之事,與此同時還對東吳曉以利害,就可能不戰而屈吳。
分析到此處,我們不難得知,不管以鄧艾之前的戰功而論,還是就這一建議本身而論,他都能夠迅速滅掉東吳,替司馬家族提前完成統一大業。只可惜,他並沒有來得及完成這一事業,便含冤而死,而司馬家族而又等了十餘年,才成功滅吳。可以說,他的死是曹魏第一冤案,令人唏噓,而司馬家族失去他,也是一項不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