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劉禪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公元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率領太子、諸王、群臣六十多人綁住自己,抬棺至軍營拜見,蜀漢正式投降。魏蜀吳三國爭霸半個多世紀,最終蜀國第一個倒下。
然而,這裡卻有一個難以置信之處:鄧艾偷襲陰平只有區區數千人,越過700無人區,此後還與諸葛瞻打了一場惡仗,手下兵馬並不多,而成都牆高城堅人口眾多,且蜀漢的主力部隊還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大部分國土都還沒有丟失,為何劉禪卻立馬投降?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決定滅蜀,魏軍兵分三路伐蜀:鍾會率軍10萬,欲乘虛取漢中,然後直趨成都;諸葛緒率軍3萬,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鄧艾率軍3萬,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
最終,經過一番爭奪之後,蜀國漢中失守,姜維在沓中戰敗,退守劍閣,鍾會和諸葛緒合兵一處,被姜維阻於劍閣。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姜維憑險據守,鍾會久攻劍閣不下,無計可施。當時魏軍因軍糧不繼,鍾會準備退兵。
面對戰略僵持的局面,鄧艾認為可以通過偷襲陰平破局:「如今賊寇大受挫折,應乘勝追擊。從陰平沿小路......派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姜維雖死守劍閣,但在這種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縣。此時,鍾會正好乘虛而入。如果姜維死守劍閣而不救涪縣,那麼,涪縣兵力極少。兵法說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進攻其空虛之地,一定能打敗敵人。」
說到底,鄧艾並未想到滅蜀,而是認為這樣可以破局。
那麼,鄧艾到底派了多少兵馬偷襲陰平?史書沒有提及,但卻可以根據史書記載推測出來。
所謂陰平小道,就是從隴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實際嚴格上講,三國時這確實不是條路,只是從理論上可以到達成都的「徑」,鄧艾自己也說這是條「邪徑」。
根據《三國誌》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這段描述可知,鄧艾絕對無法盡派手下3萬大軍,估計只有數千人,至多1萬人,因為這條700里的山路實在不好走,經常「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更關鍵的是糧草不濟。
除了山高路險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這是一場冒險的「偷襲戰」。既然是冒險偷襲,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幾千精銳而已。
既然鄧艾只有數千精銳,為何鄧艾擊敗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之後,劉禪立馬投降呢?要知道,成都是蜀國政治中心,牆高城堅是必須的,糧草充足也是必須的,人口眾多是肯定的。
一,突如其來的打擊。戰前,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占卜認為魏軍不會打過來,但突然之間魏軍兵臨城下,以為姜維10萬大軍盡喪,蜀國徹底敗了,由此心膽俱破。另外,諸葛瞻父子的戰死,極大的震撼了劉禪,《三國誌》記載「(諸葛瞻)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
二,益州派主張投降。蜀國建立之後,益州本地豪強派被嚴重壓制。可以說,蜀國的存在,不利於益州本地派發展。在劉備諸葛亮等時代,益州本地派無可奈何,但到了蜀國後期,荊楚派、元老派凋零,益州派譙周等慢慢起來了,面對鄧艾兵臨城下,自然不會維護蜀國利益,反而更歡迎魏軍。
三,蜀國內政的缺陷。蜀漢國力貧弱,卻又連連北伐,包括姜維11次北伐,資源從何而來?只能靠壓搾百姓,比如劉備搞出的「直百五銖」(原來一枚五銖錢,被規定值100枚五銖錢)之類,簡直就是搶錢,這導致蜀國百姓不僅怨聲載道,而且厭戰情緒高漲。
四,朝廷與姜維矛盾。蜀漢後期,姜維與朝廷出現諸多矛盾,其中最大的是姜維一心北伐,而朝堂官員卻希望休養生息。為此,姜維就將重兵調到漢中一帶,蜀國內部出現空虛。因此,鄧艾打來時,諸葛瞻只能帶領5000餘兵出戰,失敗之後劉禪手下幾無精兵,不得已之下投降。
五,江油失守的災難。江油(今綿竹市的江油縣)之後,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可以說,鄧艾佔領江油,宣告鄧艾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半。諸葛亮曾經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江油自然是重中之重。鄧艾如何佔領江油的呢?原因很簡單,江油守將馬邈投降了鄧艾,拱手讓出這一戰略要地。
對蜀國而言,江油失守是一場災難,不僅讓成都直接暴露在魏軍兵鋒之下,也導致劍門不再固若金湯。或許,還給蜀漢上下一個「劍門已破」的聯想。
最終,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蜀國上下上至君臣下至將校毫無戰心,在益州本地派代表譙周的建議,獻成都,投降鄧艾,蜀國滅亡。因此,鄧艾的冒險成功,軍事上只佔一部分,更多的是蜀國自身問題,所謂再強的堡壘也擋不住內部的瓦解。
值得一提的是,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漢成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但如果江油守將馬邈據城死守,那麼鄧艾的這數千疲師將成為軍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