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司馬昭為什麼要殺鄧艾?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公元263年,司馬昭準備大舉征伐蜀漢,而在這個時候,不識時務的鄧艾,以蜀漢沒有犯境為由,屢次提出異議,直到司馬昭派師纂給他下詔諭並作為他的司馬,鄧艾才接受。並任命鍾會做鎮西將軍,督督關中,作為伐蜀主力。
其實姜維是否屢次犯境,已經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這年的正月,司馬昭就想進晉公,加九錫了,但是由於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就無法名正言順的進爵了,所以征蜀就成了勢在必行的頭等大事。而鄧艾因為一直活躍在抗擊蜀漢的前線,有著非常豐富的前線經驗,司馬昭也沒有因為這次勸諫的事情把他拿下來,但是另外一個將軍鄧敦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在誓師的那天還在聒噪,結果當場就被斬殺祭旗。
由於諸葛緒的失誤,導致陰平橋失守,從而失去了堵截姜維部隊的機會。此時的鍾會屯兵堅城劍閣之下,即使聰慧的鍾會在面對如此的雄關之下也只是束手無策, 開始有心撤軍回洛陽,。鄧艾的心情變得焦灼起來,局勢一旦僵持下去,就不利魏軍,那麼鄧艾就前功盡棄了。
這個時候, 鄧艾上書給司馬昭, 建言偷渡陰平直逼成都, 這個冒險計劃,在沒有得到司馬昭的回復下, 鄧艾直接執行,但是這個作戰方針和當初司馬昭制定的是相違背的, 因此鄧艾本來打算拉諸葛緒一起,但是諸葛緒以此計劃非當初的計劃,拒絕執行,於是鄧艾就單獨冒險執行,結果天隨人願,鄧艾立下了傳世的奇功,成為中國古代史一大戰略案例!
由於此役一戰成功,司馬昭在後來的封賞中也默認事實。並且處於戰時狀態,司馬昭也沒有追究鄧艾臨時抗令的行為,不過,此事已經在司馬昭的心裡留下厚厚的陰影。
進入成都後,鄧艾所做的事情就變得更加詭異起來,在《三國誌》鄧艾傳記載如下:
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大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台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
劉禪已經投降,姜維也放下武器,蜀漢境內已經望風而降,沒有可以抵抗的力量,那麼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變得不合理了,奇怪的鄧艾在沒有得到司馬昭的指示下,依照東漢鄧愈征蜀的的方式來處理,擅自給蜀漢官員進行封賞, 還把以前的蜀漢官員籠絡到自己屬下,同時還把自己的手下發到各地為官。鄧艾完全沒有意識到他鄧艾不是鄧愈,司馬昭也不是劉秀, 更何況他鄧艾與司馬昭的關係遠遠達不到人家鄧愈與劉秀的關係。生硬的照搬先人的案例不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是要吃大虧的,那麼鄧艾在這個上面是栽了跟頭。
但是這件事還沒有完,鄧艾葷招迭出,又上書給司馬昭說,我們將士已經疲憊不堪了,應該就地休息,不能繼續伐吳,並且應該把劉禪放在蜀地封王,這樣吳人就感德而歸。此時的司馬昭再也坐不住了,就說了八個字:
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意思是說,有事情需要稟報,不要自己決定,其實在君心難測的古代,能夠說出這句話來,估計司馬昭也是被逼急了,不得不直說,而且這句話已經非常的重了,已經把先前不滿的情緒已經全部暴露出來了,此時的鄧艾如果放棄兵權直接去洛陽請罪,估計還有可能得到赦免,但是已經忘乎所以的鄧艾,完全忘記了自己,繼續說:
艾重言曰:「銜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
無論鄧艾把自己說的多麼高風亮節,大公無私,其實,從鄧艾上書的那一刻開始起,在司馬昭的眼裡,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抗命不遵了,如果在外的統兵大將,都如同鄧艾一樣,專權自用,不聽調令,自行封賞,擁兵自重,那還要他司馬家做什麼?這已經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了,即使沒有鍾會的慫恿偽造,鄧艾已經是被判死刑了,沒有歸途路。
此時的鄧艾行為已經嚴重的觸犯了司馬昭的皇權!這個皇權指的是司馬昭的皇權,並不是曹家的皇權。在那個時代,司馬家的皇權是控制的非常的嚴,對軍權牢牢地控制,他司馬家怎麼可能允許鄧艾在外面籠絡人心並擁兵不回?
最後,鄧艾與其子鄧忠被田續所殺,其他在洛陽的兒子也被司馬昭殺掉,而鄧艾的妻子與孫子也被流放到西域!直到公元273年才得到昭雪,這已經過去了十年了。
此後滅吳的王渾,王以及杜預就吸收了鄧艾的經驗,事事稟報,不專權自用,最後得以善終,這也是鄧艾的功勞吧!
也許出身寒門的鄧艾,年少時經歷太多的顛簸流離,加上說話又有些口吃的自卑,在這些豪門高族面前太渴望成功了,太希望通過一次次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結果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