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被毀與董卓張角有關嗎?到底因何而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漢朝被毀與董卓張角有關嗎?到底因何而廢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三國網小編一起走進瞭解。

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壽命很難超過300年,漢朝與宋朝屬於異數,但宋朝只有320年,而漢朝卻獨領風騷超過400年。與歷代王朝滅亡不同,「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一直強大的漢朝為何滅亡,四百年江山的基業因何而廢?

通常,人們認為與兩個人關係密切,即張角與董卓:張角掀起黃巾起義,加劇社會動亂,動搖了漢朝根基;董卓進京亂政,造成中央政權的極度混亂,引發漢末諸侯並起群雄割據,這兩人一前一後、一下一上,最終毀掉了漢朝江山。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漢朝四百年基業被廢,固然有張角、董卓,以及一系列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但更與此人有關,因為此人提出了一條建議,只有四個字,卻成了禍亂之源。

此人叫劉焉。

劉焉,東漢末年宗室成員,漢末群雄之一,西漢魯恭王劉余之後。由於宗室身份,劉焉成年之後被授予郎中一職,解決了工作問題。

160年,因老師祝恬(漢桓帝時司徒)去世,劉焉離職,在陽城山講學教授,做了一名教書先生。教書沒多久,劉焉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一種舉薦官吏後備人員的制度,始於漢武帝),被司徒府征辟,再度步入仕途。此後,劉焉歷任雒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職,其中宗正與太常是京城辦公,宗正是宗室大總管,太常掌管宗廟的禮儀,這兩個職位很高,卻沒什麼實際權力。

眾所周知,漢靈帝劉宏昏聵無能,導致朝堂一片混亂,政治傾軋時有發生,於是劉焉產生了躲避世亂,離開京城這一是非之地,免得惹火燒身的念頭。

但劉焉身為朝廷重臣,又不能隨便離開,於是188年劉焉給漢靈帝提了一條建議,關鍵只有四個字。

《三國誌·卷三十一·蜀書一·劉二牧傳第一》: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劉焉建議意思是,刺史、太守權力太大,所以才能胡作非為禍亂國家,我們不妨收回刺史、太守部分權力,用清廉的宗室、重臣為州牧,在地方上凌駕於刺史、太守之上,獨攬大權以安定百姓,史學家將之稱為「廢史立牧」。

劉焉提出建議之後,還主動請求交州牧,到大漢帝國的最南方去,以躲避亂世。只是,本來想領交州避禍的劉焉,卻聽到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於是改向朝廷請求為益州牧。

漢靈帝一聽,劉焉建議不錯呀,此前刺史、太守權力實在太大,都不太聽話,如果將刺史、太守部分權力收歸「聽話」的州牧,那麼豈非可以順暢的指點江山了?於是,對於劉焉的一條建議一個請求,漢靈帝統統批准。

然而讓漢靈帝始料未及的是,劉焉這一條忠心報國的建議,卻毀掉了漢朝400年基業。

所謂「牧」,是管理人民之意,「州牧」最早出現於公元前8年漢成帝時期,但當時並沒有太大權力。劉焉給漢靈帝的建議,大大提高了州牧權力,掌握了一州的軍政大權。換言之,州牧就相當於獨立的諸侯,割據一方的軍閥,州牧有人有兵有稅收,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殷鑒不遠,來者可追!一旦諸侯掌握軍政大權,帶來的危害顯而易見,比如周朝分封的諸侯都是掌握軍政大權,到了東周之後卻是諸侯混戰,西漢前期的七國之亂等,都是因為諸侯掌握軍政大權,中央王朝難以控制。與諸侯權力一樣的州牧出現,必定會形成新的軍閥割據,漢朝注定不得安寧,事實正是如此,188年「廢史立牧」,189年董卓亂政,此後就進入漢末群雄割據時代。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前是并州牧,劉表是荊州牧,劉焉是益州牧,袁術是揚州牧,袁紹是冀州牧,曹操做過兗州牧,公孫瓚執掌北方四個州牧......漢末群雄之中,多數或從州牧起家,或有州牧經歷。通過朝廷「廢史立牧」的改制,他們掌握了一州軍政大權,擁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所以,董卓亂政之後,《三國演義》中說十八路諸侯討逆,但實際上最多只有12路諸侯,而且其中一心希望驅逐董卓、維護朝廷的州牧,只有冀州牧韓馥一個,其他主要是各地刺史與太守。究其原因很簡單,朝廷權威下降,符合各地州牧利益,他們沒有理由幫忙恢復朝廷權威。

諷刺的是,劉焉說「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可當他掌握益州軍政之後,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驅逐董卓,維護大漢朝廷的權威。更諷刺的是,劉焉當初看上益州,是因為益州有天子之氣,的確,益州是有天子之氣,只是這天子之氣沒能落在兒子劉璋身上,而是落在劉備身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