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荊州,三國魏蜀吳發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接下來聽聽三國網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由於荊州的戰略地位太過重要,乃是曹操南下必經之地,又是東吳長江防線的重要節點,更是劉備益州的東大門。因此,從劉表單騎入荊,荊州脫離東漢朝廷,到「夷陵之戰」荊州大部歸屬孫權,圍繞荊州的歸屬問題,劉表、曹操、孫權、劉備曾展開了長達三十餘年的爭奪,而在此期間荊州歸屬權也曾多次易手。
01.王叡自盡後劉表入荊,荊州脫離朝廷掌控
王叡於漢靈帝中平初年開始擔任荊州刺史,期間曾多次平定州內叛亂。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禍國亂政,王叡遂決定起兵討伐,但因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和,為了防止後院起火,王叡決定先殺曹寅以絕後患。
曹寅得知消息後,便偽造了朝廷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檄文,列舉王叡罪狀,挑唆長沙太守孫堅攻擊王叡。孫堅因出身低下、行事粗野多受王叡白眼,於是趁機偷襲王叡,王叡猝不及防之下,最終吞金自殺。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開始積極拉攏士人階層,一方面積極為「第二次黨錮之禍」中遇害的眾多士人平反,另一方面則徵召名士入朝為官,為此就連與董卓有矛盾的袁紹、王匡、鮑信等人也都被外放地方為官,而劉表不僅在士人中頗有聲望,而且曾受「第二次黨錮之禍」牽連,於是便被董卓任命為了新的荊州刺史。
彼時,天下亂局已現,荊州在王叡被殺後局勢同樣極為混亂,其中袁術屯兵魯陽虎視眈眈,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縣長,各據民兵稱霸一方,以致劉表根本沒辦法入荊上任。無奈,劉表只得匿名獨身赴荊州,之後憑借自己在士人中的聲望,成功取得了荊州大族蒯氏(蒯良、蒯越)和蔡氏(蔡瑁)的支持,一口氣誘殺掉五十五名賊首,使得荊州敵對勢力大為削弱。
之後,劉表通過與地方豪強蔡氏聯姻(迎娶蔡瑁的姐姐),大肆提拔任用地方士族子弟為官,從而迅速贏得了當地豪族的支持。同時,又通過開經立學、愛民養士的方略,獲取了荊州士子和百姓的支持。到任僅僅一年,劉表便將荊州徹底納入了自己治下。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在關東聯軍的威逼下,挾漢獻帝劉協退往長安,東漢朝廷就此徹底喪失了對天下的統治,荊州與其他地區一樣,自此開始脫離朝廷掌控。於是,劉表便成為了據地千里、帶甲十萬的一方豪傑。
02.曹操南下卻慘遭戰敗,荊州被曹孫劉所瓜分
劉表治理荊州十八年,雖然在其治下百姓安居樂業,豪強心悅誠服,學子欣欣向學,黎民安享太平,宛如亂世之中的世外桃源。不過,劉表治下的荊州雖然欣欣向榮,但頗有自知之明的他,對外始終以防禦為主,而與此同時,天下局勢卻在不斷發生變化,天下群雄並起,相互攻伐不止。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張遼、樂進、於禁等人紛紛奉命率軍向南移動,隨時準備南征。然而,雖然曹操在鄴城開鑿玄武池訓練水軍,但水軍的練成又豈是短期內能夠辦到的,於是為了解決北軍不習水戰的問題,荊州便成為了曹操南下的攻擊首選。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次月劉表病逝,劉琮繼任荊州牧。然而,劉琮在蒯越、韓嵩等人的建議下,直接投降了曹操,駐軍於樊城的劉備見狀只得棄城南逃。不過,荊州雖然名義上投降了曹操,但實際掌握在曹操手中的,只有荊州北部罷了。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但曹仁卻死死的守住了南陽郡,孫權則奪取了南郡江陵地區和江夏郡大部,劉備則趁著曹操和孫權交戰之際,以劉琦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也就是說,「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實際上是被曹、孫、劉三家所瓜分,其中曹操以南陽郡為主,孫權佔據著南郡和江夏郡大部,劉備則掌握著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03.孫劉聯盟因荊州破裂,「湘水劃界」後雙方平分
雖然荊州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但由於「赤壁之戰」後的一段時期,曹操仍然對南方保持著威脅,因此孫權和劉備的聯盟倒是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當然這期間的明爭暗鬥也是從未停止。而在曹操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後,孫權和劉備卻因為荊州的歸屬開始激烈博弈。
「赤壁之戰」後,在孫劉聯盟明爭暗鬥的同時,周瑜則向孫權建議,可由東吳掌握的江夏、南郡入川,攻滅益州劉璋和漢中張魯,然後與馬超結盟,如此便可與曹操爭奪天下。孫權本已批准了這個計劃,可惜周瑜在返回駐地江陵途中,於巴丘病逝,導致此計最終被擱置。
周瑜去世後,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開始鞏固與劉備的聯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劉備向孫權提出借取「南郡」,畢竟南郡乃是溝通荊州和益州的咽喉,只有掌握了這裡,劉備才能繼續延續《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而孫權為了將抵抗曹操的責任交給劉備,從而使自己可以騰出手來奪取交州,便將南郡借給了劉備。
借南郡後局勢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見短期南下無望,遂將戰略重心開始轉向西北,接連向關中和西涼用兵。而就在曹操以征討張魯為名出兵攻打關中馬超時,劉璋卻以為曹操真的要攻打張魯,擔心曹操趁機南下攻打益州的他,便在張松建議下,邀請劉備入川幫助自己抵抗曹操。於是,劉備便以荊州為跳板,開始向益州發展。
對於孫權來說,他需要一個較弱的劉備來聯手對抗曹操,如此哪怕將荊州交給對方也不必太過擔心,但卻不希望荊州被一個強大的勢力所佔據,否則對方便可隨時順江而下威脅東吳腹地。因此,當劉備兵進益州,勢力逐漸強大之後,孫劉聯盟的裂痕便也出現了,於是在劉備出兵益州的同時,孫權便將妹妹從劉備身邊接了回來。
建安二十三年(215年),劉備奪取益州,橫跨荊州、益州的劉備,已經足以對東吳產生威脅。於是,孫權便派諸葛瑾向劉備討還南郡,南郡本就是連接益州和荊州的咽喉,劉備又豈肯交還,於是便有了「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孫權自然知道劉備不可能歸還,他只是需要一個出兵的借口罷了。在討還南郡遭拒後,孫權隨即派呂蒙出兵,接連奪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也不甘示弱,連忙起兵五萬屯駐公安,關羽則起兵三萬在益陽與魯肅對峙。
就在孫權和劉備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曹操為遏制劉備繼續向北發展,威脅關中地區,於是親率十萬大軍征討漢中張魯,張魯不敵於同年十一月投降。佔據漢中之後,曹操對益州發動了試探性進攻,劉備得知漢中變故,為避免腹背受敵,只得與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益州,史稱「湘水劃界」。
04.「襄樊之戰」呂蒙白衣渡江,「夷陵之戰」後荊州歸屬孫權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為了解決北部威脅,劉備親自率軍前往漢中,與曹操爭奪漢中歸屬。次年春夏之際,雙方經過一番鏖戰,劉備在舉傾國之力的情況下,最終迫使曹操退出漢中,漢中遂落入劉備之手。
而就在「漢中之戰」結束後不久,關羽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發動「襄樊之戰」,由於曹操的主力軍隊仍然在西線,再加上水淹七軍,於禁被擒、龐德被斬,一時間中原大震,逼的曹操甚至一度想要遷都避禍。
前文說過,如果荊州被一個實力太過強大的勢力所佔據,對於孫權的威脅實在太大,因此就在關羽聲威大震之際,東吳呂蒙率軍偷襲荊州,麋芳、士仁不戰而降,直接導致關羽退路被斷。結果,關羽最終敗走麥城,兵敗身死,荊州全境就此落入孫權手中。
章武二年(222年)春,從漢中之戰和丟失荊州中恢復過來,且已經穩定了內部的劉備,為了重奪荊州,遂以「為關羽復仇」為名,率領大軍進攻東吳,結果卻在夷陵之戰中被擊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而東吳由於受到曹丕來自北方的威脅,則並未對蜀漢展開追擊,取勝之後便與蜀漢議和,雙方重新恢復聯盟關係。
至此,荊州爭奪戰正式宣告結束,劉備丟失了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之地,荊州除了南陽郡以外,大部落入東吳手中,而丟失了荊州的蜀漢則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陷入慢性死亡之中。但掌握了荊州大部的東吳,卻也沒能奪取天下,結果最終在晉朝南下時,荊州最終被攻陷。
綜上所述,從東漢末年劉表入主荊州,到「夷陵之戰」劉備丟失三郡,圍繞荊州的歸屬問題,各方勢力爭奪長達三十餘年,在此期間荊州歸屬權曾多次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