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漢末三國時期的飲品方面,我們不得不提到酒。話說現在我們出去和朋友喝酒,偶爾也會有勸酒現象。另外那時候,喝酒還有很多所謂的規矩和講究。簡單來說,在漢末三國時期,袁紹集團的喝酒儀式最好笑。對於喝酒儀式來說,在漢末有兩種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分別稱為「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飲」。
一:不要命的喝酒形式
我們先說劉表的「三雅之爵」。話說荊州牧的劉表割據「南土」,當地劉氏子弟和各大宗族非常驕貴,這些無所事事的大族們都很喜歡喝酒,於是就創立了三種「酒缸」。最大的酒缸叫伯雅,中間那麼大的叫中雅,小的叫季雅。其中伯雅容積為七升,中雅六升,季雅五升。每次聚會,大家的目標就是一起「玩遊戲」,最終所有人要把這三缸酒全都喝完,除非大家全都醉倒。
如果我怕喝多,能不能裝醉?對不起,這種喝酒儀式為了防止你裝醉,在每次遊戲時都會真被一個大針,凡是有人醉倒在地,人們會用這個大針扎一下喝醉的人,這是為了確保你醉到極致。要是這個針生銹了,會不會有破傷風危險呢?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很搞笑的袁紹的「避暑之飲」。獻帝來到許都後,為了與袁紹方面打好關係,曾經派遣一個叫劉松的人為使節前往袁紹處慰問。劉松來到冀州後,恰好是三伏天兒,面對袁紹集團的招待,他們從白天喝到夜裡,所有人喝到「極醉」,如此不要命的喝酒形式被他們美其名曰「避暑」。咱們也不知道他們是為了喝涼酒避暑還是喝醉了就不知道熱了,咱也不敢問。
這兩種漢末的喝酒形式,被稱為「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飲」。
二:曹操的禁酒令
釀酒費糧食,這是眾所周知的。在面對漢末三國農業退步的大環境下,很多君主都採用禁酒令的形式維持糧食平衡。其中不乏曹操和劉備二人。
曹操曾經以制度形式禁酒,這在當時頗受牴觸,其中孔融還因此嘲笑曹操。原本嗜酒成性的人,突然之間不讓喝酒怎能立刻戒斷?最終,嗜酒之人紛紛偷偷私自釀酒或從「黑市」買酒喝。當時的人為了逃避檢查,給濁酒起名為「賢者」,給清酒起名為「聖人」,也算是一種「黑話」了。曹操面對這種情況,甚至派出校事順便監察大臣們喝酒的情況。
根據《徐邈傳》記載,魏國建立的時候,徐邈擔任尚書郎,當時曹操要求禁酒,徐邈卻熟視無睹,私自釀酒大醉後被校事發現。這個校事很夠意思,還提點一下徐邈,並不想立刻告知曹操。但徐邈喝多了對校事表示自己是「中聖人」,也就是明目張膽地告訴校事自己就是喝醉了。
校事無奈下跟曹操打小報告後,曹操非常生氣,最後還是在鮮於輔的勸諫下,徐邈才被特赦。
劉備入成都後曾經實行了非常嚴格的禁酒令,最終也被簡雍智慧的讓劉備解除禁酒令。
三:和孫權喝酒就是在玩命
孫權和他孫子孫皓都酷愛飲酒。尤其是孫權時期,很多大臣為反對和孫權一起喝的酩酊大醉而做的事情也總讓人啼笑皆非。
孫權曾經在武昌時,在釣台這個地方宴會大臣。孫權喝的大醉並讓人向各位重臣的身上灑水讓大家清醒,孫權表示,今天大家不醉不歸,喝醉的標準是要醉倒在這釣台上才算完事!
孫權嗜酒大家都知道,但孫權經常讓大臣們和他一起不要命地喝,這就引起了大臣們的反抗。東吳重臣虞翻曾參加孫權稱王的宴會。酒過三巡後,孫權起身來到虞翻面前想要和他一起喝,但虞翻突然裝醉倒地不起,孫權無奈打算轉移目標。孫權剛轉身找別人,虞翻立刻就坐起來了。虞翻的意思很明確,就是無聲的抵抗,孫權看到後火冒三丈抽出劍打算殺死虞翻。
不過還好,孫權最後終於知道自省並下令,自己酒後說殺人的話,全不算數。
孫皓完美地繼承了他爺爺的嗜酒性。甚至有一段時間,孫皓每天都宴請群臣,無論大臣們能不能喝,一律要喝完七升酒。很多大臣最後被逼得沒辦法了,在宴會之時紛紛都不真喝入嘴中,想方設法偷偷澆在地上。
東吳著名「數學家」王蕃,曾在孫皓的酒席上飲酒輒醉,孫皓疑心王蕃不願意跟自己喝就讓人把王蕃拉出去醒酒。很快王蕃就請求歸席,但還是沒有完全醒酒。王蕃這人是一個有威嚴的人,雖然他沒有醒酒,但行為舉止即使在酒後也和正常人差不多。這進一步讓孫皓誤認為是王蕃不想和自己喝。於是在誤會和疑心下,孫皓將王蕃殺害。
不過有學者指出,這些喝酒的奇怪規矩,和君主醉酒以後的殘忍作為,都是群臣慣的。甚至是為了藉機酒席討君主歡心,或者是借酒席排除異己。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