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州牧是中國古代漢代至宋代的官名。漢武帝在位時,分天下為十三個州,每個州設立一位刺史。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刺史為州牧。後廢置無常。漢靈帝時,也即東漢末年,為了平定黃巾起義,再設州牧,並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大權。如漢末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都因為掌握了州郡的兵權,所以成為一方諸侯。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益州之地,就在漢末三國時期面臨激烈的爭奪,比如劉備和劉璋之間的益州之戰,再比如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在此基礎上,益州牧的擔任者,自然也發生了頻繁的變更。在漢末三國時期,以下五位益州牧,應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
益州牧:劉焉
劉焉(?-194年),字君郎(《華陽國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縣(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劉焉初以漢朝宗室身份,拜為中郎,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太常等官職。在東漢末年天下之際,劉焉於是向朝廷求為益州牧,封陽城侯。進入益州之後,劉璋派張魯盤踞漢中,斬殺漢使,從此形成割據的狀態。興平元年(194年),劉焉因背瘡迸發而逝世,其子劉璋繼領益州牧。
益州牧:劉璋
劉璋(生卒年不詳),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劉焉死後,益州官吏趙韙等希望利用劉璋溫仁,於是上書推舉他繼掌益州刺史,得朝廷詔為益州牧,同時任命趙韙為征束中郎將。不過,在劉璋繼位之後,可謂內憂外患,也即外有和益州對立的張魯,內有各地頻繁發生的叛亂。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說曹操將派兵到漢中征討張魯,心中恐懼,於是在張松等人的建議下邀請劉備前來相助自己。當然,後來的情況表明,益州牧劉璋這是引狼入室。
劉璋、劉備雙方戰爭歷時近三年,期間劉璋軍殺死了劉備軍軍師龐統,使得劉備陷入苦戰。後來諸葛亮、張飛、趙雲三路援軍由荊州支援劉備。劉備奪取益州後,將劉璋遷往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孫權偷襲荊州,劉璋因此歸於東吳,被孫權任命為益州牧,居於秭歸,約在公元221年後去世。
益州牧:劉備
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這意味著益州之戰的正式爆發。經過數年的苦戰之後,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與此同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對於劉備來說,益州成為自己的真正立足之地。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登基稱帝,正式建立了和曹魏、東吳相抗衡的蜀漢。對於蜀漢的疆域,基本上就是益州之地的範圍了。
益州牧: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為「漢」,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後事。不久之後,劉備逝世,後主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不久,諸葛亮再領益州牧,這意味著蜀漢朝廷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因此,在筆者看來,丞相諸葛亮在獲得益州牧這一官職之後,其在蜀漢的地位,自然是無可撼動了。一定程度上,後主劉禪甘願像漢獻帝一樣,從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來執掌。在此基礎上,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事務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平定南中;實行屯田策略,加強戰備。諸葛亮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
益州牧:陸抗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將領,吳國丞相陸遜次子。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對此,在筆者看來,東吳之所以封陸抗為益州牧,是因為當時蜀漢已經滅亡,東吳希望陸抗可以從司馬氏手中攻佔益州之地。當然,因為實力上的差距,東吳自然無法從西晉手中奪取益州。吳鳳凰元年(272年),陸抗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任上,終年49歲。
此外,鳳凰三年(274年),晉武帝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戰船,訓練水軍。對於王濬來說,只擔任益州刺史這一官職,而沒有成為益州牧。因此,在漢末三國時期,主要是劉焉、劉璋、劉備、諸葛亮、陸抗等人曾擔任益州牧這一官職。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