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協約(英語:TripleEntente)是英、法和俄三國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Entente是法文字,意指諒解。1904年的摯誠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條約簽訂後,英法、英俄的各種糾紛已經平息。這兩個協約,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國家走在一起。此外,他們皆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上升而警醒。因此,他們便結盟,名為"三國協約"。
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為對抗三國同盟(德意志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通過1904~1907年簽訂一系列協議而結成的一個帝國主義集團。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列強實力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經濟實力高速膨脹的德國,要同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分享"陽光下的地盤"。擁有強大陸軍的德國又在大力擴充海軍,使英國對帝國的安全非常擔心。英布戰爭發生後,英國放棄傳統的"光輝孤立"政策,逐步同法國接近。法、德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攏。1903年春,英王愛德華七世訪法,是英、法親善的開端。7月,法國總統埃米勒·盧貝回訪,兩國外長開始談判,其目的是解決造成兩國對立的殖民地問題。
1904年4月8日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第五)H.C.K.菲茨莫裡斯和法國駐英大使P.-P.康邦在倫敦簽訂一項瓜分殖民地的協約。其主要內容:1法國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有維護安寧和協助改革的權力;2劃定兩國在暹羅(今泰國)的勢力範圍;以湄公河為界,西半部為英國勢力範圍,東半部為法國勢力範圍;3法國放棄在紐芬蘭獨佔的捕魚權,英國讓給法國西非一些殖民地。秘密條款規定,雙方政府之一如為"情勢所迫",也可變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現狀。但自由貿易、自由通行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禁止設防等原則仍繼續維持。一旦摩洛哥蘇丹政權終止,其一部分領土,即直布羅陀。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也開始接近,英、俄在近東、中亞和遠東地區都有利益衝突,但這時英、德矛盾的發展已超過英、俄矛盾;俄國與德奧在近東和巴爾幹地區的矛盾也超過了俄、英的矛盾。1907年 8月31日,俄國外交大臣..伊茲沃利斯基和英國駐俄大使H.尼科爾森在彼得堡簽訂了分割殖民地的協定。主要內容:1劃定波斯(今伊朗)東南部為英國勢力範圍,北部為俄國勢力範圍,兩者之間的地區為中立地帶,對英俄兩國平等開放;2俄國承認阿富汗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外,並承允英國代管阿富汗的外交。英國則聲明不變更這個國家的政治地位;3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內政,只可經過中國政府中介與它進行交涉,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協定關於西藏的條款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侵犯。
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加上法俄同盟,組成了"三國協約"或"協約國"。與三國同盟不同,三個協約國沒有簽訂一項共同條約,只有俄、法兩國是負有軍事義務的同盟國,而英國卻拒絕承擔軍事義務。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1882)雙方瘋狂地進行擴軍備戰,終於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大戰中,協約國也就成了反對德國及其同盟者的國家的共同名稱。1918年德國投降後,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曾以協約國的名義, 3次向蘇俄發動武裝干涉。隨著協約國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逐步瓦解。
簽訂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新型資本主義國家勢力迅速發展,例如德國,要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危及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同時奧匈帝國和俄國因為克里米亞問題,亦存在矛盾,三國同盟的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隨著德國不斷擴張以及英、德矛盾日趨尖銳,英國協調了與法國和俄國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與法國和俄國簽訂協約,最後形成了三國協約。三國同盟的締結標誌著歐洲列強兩大對峙軍事集團的一方初告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意大利為自身利益,望風使舵,與協約國達成秘密協定,1915年5月意大利參加協約國,三國同盟瓦解。
法俄同盟
俄德的分裂,始於1878年的柏林會議。雖然俾斯麥後來與俄國簽署再保險條約,但他在1890年被撤職後,該條約失效-原因是威廉二世抱有反俄立場,並且在俄國亦有反德情緒。德皇威廉二世採取了新的政策。他選擇了奧地利作為德國的忠實盟友,支持其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野心。德皇的政策因而引起了法、俄的猜疑和惶恐。自1880年代末以後,俄國得力於首相威特 (Witte),開始了工業化進程。俄國渴望將資金流放到法國,而法國在俄國的巨額投資則為政治和軍事上的合作鋪路。法國面對德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日增的影響,使急於避免德國再次進攻法國。與俄國結盟,便會使德國在戰爭中腹背受敵,減少戰爭的危險。此外,結盟可以鞏固法國的外交地位。這樣,兩國便在1891年同意,一旦發生戰爭,便會互相協助。由1893至94年,兩國秘密簽署了正式的軍事協議,這是針對三國同盟的。
英日同盟
英國在19世紀晚期採用"光榮孤立"之政策。然而,經過三國干涉還遼和布爾戰爭以後,英國感到自己在國際上是受到孤立的。因此,英國在1902年以後便決定放棄其孤立政策,開始尋求盟友。開始時,她嘗試與德國結盟,失敗後他便與日本在1902年結盟。這個安排,是由於英國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的發展。英日同盟盟約規定,英國同意,當日本在遠東與另外兩個國家開戰的話,便多以支持。
摯誠協定
英國並不滿足於僅於日本結盟。德國對英國政府的威脅與日俱增,英國尋找盟國的企望亦越加高漲,以抗衡德國在經濟、政治、尤其是海軍方面的挑戰。另一方面,1903年愛德華七世訪問法國,他對威廉二世的憎惡在法國人心目中留下了極佳的印象。法、英兩國官員開始就其在非洲尚未解決的各種糾紛交換意見。最後結果是,簽訂了"摯誠協定"。要留意的是,"摯誠協定"並非一條盟約,但卻消除了兩國之間的各種摩擦,因而使各國可以進一步在其他事務上進行合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經過摩洛哥危機後,"摯誠協定"變得越加鞏固。
英俄條約
俄國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被打敗後,其在遠東的擴張受到遏止。俄國便開始轉回歐洲事務上。1905年俄國革命震撼了俄國統治階級。俄國因而需要穩定和健全的財政,以便從動亂之中復原。與英國達成諒解,便可達到這兩個目的。此外,由於英國與法國這個俄國盟友保持密切的關係,亦有助於結束英、俄兩國在遠東及阿富汗殖民地事務上的糾紛。結果,兩國在1907年簽訂了英俄條約。
結果
三國同盟形成後,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並於1892年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三國協約形成的決定性步驟是其核心英國放棄傳統的外交政策與法國結盟。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衝突的加劇,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維持歐洲大陸均衡的"光榮孤立"政策,首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國也向英國靠攏。1904年英法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從此,英法事實上建立了同盟關係。為了共同對付德國,英國又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衝突。1907年英俄簽訂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協定,都是背著有關國家簽訂的帝國主義的分贓協定。英法、英俄協定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為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影響
1907年"三國協約"的簽訂,使歐洲正式分裂成為兩個敵對陣營: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一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它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削弱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在客觀上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