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路人皆知,為何司馬昭沒奪位,誣陷了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既路人皆知,為何司馬昭沒奪位,誣陷了他?

既路人皆知,為何司馬昭沒奪位,誣陷了他?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早已變成民間俗語。即使是沒讀過幾天書的人,也可以刻骨銘心地瞭解,並十分熟練地應用。換句話說,這句話的本義、引申義、形容義我們都知道。而做為本義,所所的是司馬昭想篡奪帝位,自身稱帝的思緒,非常明顯,世人都瞭解。

但是問題來了。既然司馬昭想篡奪皇位的心思天下人都知道。那麼,司馬昭就不用顧及什麼了,為什麼他卻不篡奪皇位呢?

要知道,在皇權社會,每個人都想當皇帝,只要有一線機會,他都會付出百倍努力。就算沒有機會,他創造機會也要試一試。但司馬昭為什麼不奪取皇位呢?難道是我們冤枉了司馬昭嗎?

當然了,這個話如果是「路人」議論,我們可能會將信將疑,但這話是皇帝曹髦說的,他肯定是有最切實的感受的。因此,他說的話,一定是不錯的。既然他說的話一定不錯,為什麼司馬昭並不篡奪皇位呢?

我們來看看司馬昭當時的條件是否具備。

實際上,司馬昭當時的條件是完全具備的。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兩代的經營,以及由這兩人發動的兩場政變,已經達到了以下一些目的:

其一,把曹魏皇室控制了起來。司馬懿把曹魏皇室從各地收攏回來,就像關豬一樣,全部把他們集中在鄴城。這樣一來,他們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反抗的權力。

其二,掌控了魏國的兵權。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雖然誅殺掉曹爽,但是兵權其實並不完全在他手裡。後來,他又通過誅殺王陵,兵權得到進一步集中。尤其是司馬師在平定淮南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的叛亂中,他更是把所有的兵權都掌控在自己手裡。再後來,司馬師雖然死在前線,但是在死之前,他讓司馬昭來統領軍隊,這就實現了權力的平穩交接。總之,兵權已經被司馬昭掌控了。

其三,掌控了魏國的政權。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經營,整個朝廷都已經變成了司馬家族的人,大家也都擁戴他。而皇帝曹髦一點權力都沒有,也正是如此,曹髦才會鋌而走險,要去殺司馬昭。後來司馬昭立了曹奐,曹奐顯然更加沒有權力,完全是傀儡。

其四,輿論宣傳已經到位。如果某個權臣突然殺掉皇帝或者逼迫皇帝「禪讓」而改朝換代,不瞭解的話,可能大家都無法接受,就像大家不接受董卓一樣。但是經過了兩三代的經營再改朝換代,輿論上已經做足,大家也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不會再驚訝了。比如曹魏家代替劉漢家,經過兩代經營,就沒造成什麼變故。而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能說明當時普天下都知道司馬家族要替代曹魏,輿論上是做足了的。

既然各方面條件都具備了,為什麼司馬昭終生沒有取代曹魏當皇帝呢?

我認為,司馬昭之所以還終生沒有取代曹魏,登基當皇帝,是因為他正在等待一個契機。這個契機,就是他想建立一個巨大的「事功」。這個「事功」就是滅亡蜀國。

事實上,在司馬昭提出發動對蜀國最後一戰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是不同意的。當時適合率軍攻打蜀國的,只有鍾會和鄧艾兩個人。不過鄧艾本人並不同意攻打蜀國。而鍾會這人不可靠,有野心。這一點,很多人都提醒了司馬昭。可是司馬昭卻一意孤行,一定要發動對蜀國一戰。他勸服鄧艾參戰,並且說,鍾會就算有野心,想造反,也成不了氣候。因為軍隊不會支持他。

總之,這場大戰在司馬昭的堅持下,打了起來。最終,司馬昭滅掉蜀國。同時,他的運氣又非常好,鍾會、鄧艾兩將爭功,都被殺掉,給他除掉了心腹大患。

司馬昭一定進攻蜀國,就是他要建立「事功」的表現。只有滅掉蜀國,建立了這個「事功」,取代曹魏,他才具有說服力。

可以想見的是,司馬昭在滅掉蜀國以後,稍微穩定下來,肯定就會準備取代曹魏,登基當皇帝。可惜的是,司馬昭沒有挺過來,滅掉蜀國後第二年就去世了。取代曹魏這件事,只能由他兒子來完成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