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賊3次背叛曹操,曹操終於忍無可忍,為殺他還演了出戲,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熟知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不過七擒孟獲究竟是小說之言,歷史上有可能並非真實存在。但在曹操的身上,卻有一個人曾經3次背叛曹操,被曹操前後5次派兵攻打,結果4次投降曹操,最後一次投降之後,曹操再也不給他謀反的機會了,把他殺掉,這個人就是昌豨。
昌豨又名昌霞,初為流竄在泰山的賊寇,後來與臧霸、孫觀、吳敦、尹禮等人聚眾,自成一方勢力。初平年間(公元190-193年),昌豨曾率軍攻打徐州的彭城國,後來昌豨跟隨呂布。
他開始投降和背叛曹操的生涯
諸葛亮曾在《後出師表》中寫道:曹操五攻昌霸不下。這就表明曹操確實曾經5次攻打昌霸。
初平年間,昌豨跟隨呂布,佔據徐州,曹操率軍攻打,呂布敗亡,昌豨投降曹操,被任命為東海郡守,這是昌豨第一次投降曹操。
建安五年,劉備斬車胄,佔據徐州,昌豨跟著反叛,投了劉備。曹操率軍打敗劉備,昌豨再次投降曹操,這是昌豨第一次背叛曹操,第二次投降曹操。
官渡之戰後不久,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派大將張遼與夏侯淵率兵討伐,包圍東海郡數月,張遼派遣使者說服昌豨,昌豨答應了,並隨張遼拜見曹操,曹操讓昌豨繼續擔任東海郡守。這是昌豨第二次背叛曹操,第三次投降曹操。
曹操佔領冀州後,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於禁和夏侯淵征討,昌豨戰事不利,投降於禁。這是昌豨第三次背叛曹操,第四次投降。
其實如此算來,曹操一共才四次攻打昌豨,為何諸葛亮會說是5次呢?根據《三國誌·諸夏侯曹傳》記載:昌豨反,遣於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豨,降其十餘屯,豨詣禁降。即於禁征討昌豨,沒打過,後來於禁和夏侯淵合力打敗昌豨,昌豨投降。
但《三國誌·魏書·張樂於張徐傳》卻記載:昌豨復叛,遣禁征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也就是說於禁去征討昌豨,昌豨投降。
由於這兩處記載沒有寫明具體的時間,因此有些人認為這是曹操兩次派兵征討昌豨,如此說來,昌豨應該是4次背叛曹操,5次投降曹操了。也有些人認為這兩段記載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只能算是曹操一次攻打昌豨。
昌豨第四次向於禁投降時,於禁和昌豨是舊識,心中不忍,但最終還是殺掉昌豨。曹操聽說昌豨被於禁殺死,感歎到:「昌豨不降我卻降於禁,這就是命呀(《三國誌》: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言下之意是說,昌豨如果向自己投降,自己就不會殺他了,向於禁投降,卻被於禁殺死,這就是命運。
其實於禁在殺死昌豨前曾有下屬勸阻他不要殺,而是把昌豨送到曹操那,但於禁說:「你們不知曹公命令,圍攻後降者不赦免,我是奉令行事,昌豨雖然是舊友,但我又怎麼因此失去原則呢?」(《三國誌》: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
由此可見,讓於禁殺死昌豨的正是曹操,而曹操卻又當眾說他不會殺死昌豨,不過是想借此安排下屬,以體現他的胸襟而已,曹操真是演了出好戲。
從昌豨過往的經歷來看,昌豨和曹操帳下很多人都非常熟,包括臧霸、於禁、張遼、夏侯淵等,張遼和昌豨曾同在呂布手下,關係好也是有可能的。昌豨第三次投降是因為張遼的勸說,為保命而投降,第四次投降是因為於禁的勸說。由此可見,昌豨與張遼、於禁之間的友情應該是比較深厚的,絕非普通情誼。昌豨和臧霸在泰山當賊寇時就已經認識了,那是多年的交情。
所以小編猜想,昌豨跟隨劉備謀反時,可能是迫於劉備的壓力,曹操認為這是情有可原的。官渡之戰後昌豨再謀反,在張遼的勸說下投降,一者昌豨是確實主動投降,二者張遼可能與昌豨有過承諾,曹操是看在張遼的面子上,不能殺昌豨,以免張遼不滿,況且昌豨還與曹操手下多著名將領領關係不錯。當昌豨再次謀反時,對於曹操來講,那絕對是忍無可忍的,曹操起了殺心,但如果曹操真殺掉昌豨,又擔心臧霸、於禁、張遼、夏侯淵等人不滿,於是密令於禁動手殺昌豨。於禁最終還是動手殺掉昌豨,從此可能與臧霸、張遼、夏侯淵等人交惡,替曹操背下黑鍋。可是,曹操征討昌豨時為什麼總是派這些與昌豨很熟的人去征討呢?或許曹操是深知這這些人與昌豨的關係,故意借此機會示好手下這些將領,如果換成曹仁、徐晃這些與昌豨毫無關係的將領,可能早就把昌豨給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