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喜歡中國什麼?恐怕中國人會眾說紛紜,有曰「儒家文化」,或曰「白居易唐詩」,再曰「中華料理」,愚以為概莫出於「三國」。我去日本期間,看到許多關於三國的書籍、漫畫、遊戲,魅力無窮的「三國」將中日兩國緊緊相連。
前些年,中國《三國演義》電視劇組為再現三國時期歷史古跡風貌,還特地來日本參照學習,是由於日本保存大量三國時期風格的古代建築。
2008年10月19日,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開幕,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與《赤壁》主創人員同走星光大道。《赤壁》已經成為在日本票房成績最高的亞洲電影。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人心中「三國」是多麼重要,這也是中日交流源遠流長的鮮明體現。
東漢滅亡以後,中國歷史開始出現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國家群雄紛爭、縱橫捭闔的局面。魏吳兩國爭奪日本朝貢,魏國勢力強大,爭取了主動。239年,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向魏國都城洛陽派遣使者,貢獻奴隸和麻布,魏明帝賜予「親魏倭王」稱號和金印。第二年,魏國向日本派遣使者,這是中國使者最早赴日的歷史紀錄。
關於三國歷史,陳壽編撰的《三國誌》被列入中國史學經典的二十四史之列,羅貫中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這兩本著作所反映的歷史,與日本近代命運十分相似,在日本帶來的「三國熱」絲毫不亞於中國,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影響深遠。
日本目前保存著元代兩種不同的《三國誌平話》版本以及明代《三國演義》的幾種版本,而在中國大都已失傳。台灣天一出版社的《明清善本小說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說集成》等大型叢書中的《三國演義》影印本,均是利用日本所藏的版本。
日本還有很多《三國演義》的譯本、刻本和改寫本。最早的外文譯本就是1689年日本僧人湖南文山翻譯的,題目叫《通俗三國誌》,共50卷。這個譯本既根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參考了陳壽的《三國誌》,忠實古樸,通俗易懂,幾經翻刻傳抄,至今仍在流行。
江戶時代,日本出版了以圖說為主的《繪本通俗三國誌》,受到平民的廣泛喜愛。近現代日本翻譯三國作品的第一人當屬吉川英治,他略去了冗長的戰鬥描寫,進行文字修改加工,將人物日本化,風格是典型的日本漫畫,總共10卷,獲得了很高評價。橫山光輝的《三國誌》漫畫60卷,銷售3000萬部,拍成動畫片,至今還擺滿書店最顯眼的櫃檯,被「三國迷」奉為經典。NHK電視台播放的木偶電視連續劇《三國誌》和中國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日譯版,影響面也非常廣。電腦遊戲有《三國無雙勇將傳》,日本光榮公司出版的《三國誌》遊戲到了第九代,大人孩子都感興趣。中國大陸的《三國誌》遊戲,大部分也是日本出品。
關於「三國」的研究,在日本歷來分為兩類:一是學術性的,代表性成果如小川懷樹的《中國小說史研究》。二是實用性的,主要由企業界人士參與,帶有活學活用的研究色彩。《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友情、欺騙、勝負等等,與日本人相通。忠誠、仁義、智慧、用人、計謀等戰略戰術在日本大放光輝。許多大公司把《三國演義》列為「領導者必讀」,並將孔明兵法作為管理原則。被奉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表示:「三國人物的智慧,是我最好的老師。」他提出「出產品更出人才」,把合作、報恩、報國作為企業的基本精神。提倡劉備三顧茅廬的用人之道,唯才是舉,起用高中學歷的山下俊彥為總經理,走出困境。
日本「三國迷」遍佈全國,「三國迷俱樂部」有上百個。有些人對三國人物的熟悉程度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有不少學生因為熟讀三國,才選修中文課。《三國演義》偶一露面的一員偏將,有學生指出曾在第幾回出現過。最受歡迎的人物是諸葛亮,他集智慧、神秘、忠孝於一身。杜甫刻畫諸葛亮死時的詩「星落秋風五丈原」,更令日本人心有慼慼焉。一些員工為企業奮鬥不惜「過勞死」,也是受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觀念的影響。每年日本大批遊客,尤其是企業幹部到中國尋訪三國舊地。由此可見,「三國」總有無窮的魅力將中日兩國緊緊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