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建立武廟是在唐玄宗時期(公元731年),那個時候還叫「太公尚父廟」,主神是姜子牙,張良是副祀,之後是歷代十位名將,也稱為「武廟十哲」。他們分別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我們現在很熟知的三國人物裡面,只有諸葛亮入選了武廟1.0版,關羽、張飛等人都落選了,只能做吃瓜群眾,享受不到祭祀。
到了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時期(公元760年),唐肅宗尊姜太公為武成王,於是太公尚父廟改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與「武廟」相對應的是拜祭孔子的「文宣王廟」,也就是「文廟」。
到了唐德宗時期的782年,在顏真卿的建議之下,古今名將的數量增加到了64人。在武廟擴招的大背景之下,關羽和張飛終於可以進入武廟享受香火。
一直到了明朝初年,武廟的主祀都是姜子牙。其中的武將,根據統治的需要有所變動。比如在北宋時,宋太祖趙匡胤視察武廟,把白起撤出了武廟,理由是他殺降太多,不武。到了宋徽宗時期,又把白起請回了武廟。
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朱元璋把姜子牙移到歷代帝王廟配享,於是停止了武廟的拜祭。官方的武廟沒有了,民間的武廟就開始興起。明朝民間以拜祭岳飛的岳廟為武廟,換言之,這個時期的武聖是岳飛。
轉眼就到了清朝,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武廟裡基本沒有了岳飛。清朝廷全力推崇關羽,關帝廟便成為了清朝時的武廟。有清一代,對於關羽都是極為推崇的。到了大清已亡的民國初年,暫住紫禁城的太妃們還時常拜祭關公,祈求關公保護她們。滿族人稱關公為「關瑪法」,即關爺爺的意思。當初,努爾哈赤等人熟讀《三國演義》,並把《三國演義》當兵書來看。受到這本書的影響,他們把關羽當作守護神來拜祭。後來,他們也一路勝利並取代了明朝。
在清朝廷強力推廣之下,加上原本民間對關羽的崇拜,到清朝中期時全國有30多萬座關帝廟。大清滅亡之後,民國元年,當時的政府發佈了「關岳合祀」命令,很多武廟、關廟重新請回岳飛,成了「關岳廟」。總的來說,經過這三百年,關羽已經成為了武廟的代表人物,岳飛失去了原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