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馬謖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三國誌》
馬謖守街亭這件事,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實際上爭論的關鍵點,就在於水源地是否得到保護。很顯然馬謖在這件事的處理上過於倉促。
他首先考慮到的是有利地形,也就是居高臨下的態勢。不過卻忘記了水源地的重要性,因此被張郃斷了水源。
數萬人馬,沒了水源,你覺得會不會軍心大亂呢?甭說喝水了,甚至連做飯的水都沒有。所以就算張郃不攻,圍困個幾天,馬謖也得乖乖下山。
由此可見,馬謖在整個佈局的過程中,的確是欠考慮的。而且奇怪的是,不是他沒有考慮到,而是知道水源的重要性,卻還是上山,在《三國誌,王平傳》裡就有記錄: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捨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三國誌,王平傳》
也就是說,王平早就告訴了馬謖,捨棄水源跑山上去,是不明智的選擇。可是馬謖還是不聽,依舊選擇上山,結果遭到大敗。那麼馬謖到底有怎樣的考慮呢?他不是傻瓜,能夠得到諸葛亮的器重,絕非酒囊飯袋,所以馬謖自然有自己的想法。
一、馬謖想玩一波置之死地而後生。
古有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作為深得諸葛亮器重的馬謖,守街亭是他第一次領兵作戰。因此馬謖想要打一個漂亮的勝仗。
為啥?因為馬謖自認為自己飽讀兵書,連丞相諸葛亮都時常被他懟得啞口無言,那他的軍事能力,肯定是很強的,至少他本人十分自負。
可是如果沒有一場漂亮的勝仗,來給自己的軍事生涯做鋪墊,那是不夠完滿的。為了不被大家稱之為第二個趙括,馬謖必須要在守街亭這一戰中有所表現。
而馬謖心目中的結局是這樣的,不僅要守住街亭,而且要痛擊曹魏大軍。最好的結局是,這一戰能夠作為經典案例被寫進兵法奇謀之中,讓他馬謖和項羽、韓信等人並駕齊驅。
大部隊全部上山,讓部隊面臨缺水的窘境,最終不得不與敵軍奮力廝殺。這套路儼然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所以說,馬謖想要守住街亭並不難,痛擊魏軍說不定也不成問題。可就是最後這個要求有點難,不僅要打勝仗,還要作為標桿,這事兒一般人做不到。
因為戰場不是演戲,沒有人願意給你當配角。你馬謖有自己的規劃,可對面的張郃也有自己的主張。所以說馬謖這是一廂情願。
他不是敗在了軍事實力上,而是敗在了自負這件事上。換句話說,馬謖就是太想完美地成功,結果反倒是沒辦法成功了。
二、仔細分析,馬謖的想法似乎還真不錯。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沒有上過戰場的,因此只能從理論上去解讀馬謖辦這件事,是否真的能夠成功。
我覺得成功的可能性還真不小,為啥?因為這跟韓信、項羽當初所處的狀況十分雷同。大家都是為了製造士氣,為啥偏偏就馬謖不行呢?
當初項羽帶著5萬人馬,破釜沉舟,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後路,面對30萬秦軍,士氣爆棚,最終擊敗了對手。
韓信也很類似,當初趙王帶著20萬大軍前來,而韓信只有1.2萬人馬。韓信將1萬人馬背水佈陣,剩下2000人馬從側翼偷襲趙軍。士兵毫無退路,所以士氣高漲。
馬謖將數萬大軍調到南山之上,等到張郃來了以後,切斷了馬謖的水源。導致馬謖大軍沒有任何退路。可是結局跟項羽、韓信卻完全不同。
對於這件事,其實韓信的解釋很到位。背水一戰打完以後,有人就問韓信:背水佈陣,這是兵家大忌,難道不是嗎?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也是兵法裡記載的。
現在我們明白了,不是說馬謖的戰術有什麼問題,他也是選擇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只不過是因為他帶兵打仗的能力不行罷了。
王平的說法也沒錯,水源十分重要。但是馬謖選擇兵行險著,其實也沒有錯,因為士氣可以得到提升。只不過在提升士氣這個環節,顯然馬謖沒有那麼駕輕就熟。
三、馬謖需要長期歷練。
從街亭之敗中,我們就能看得出,馬謖和魏延一樣,都是喜歡兵行險著之人。他們不願意像諸葛亮那樣保守,因為保守,即使損失不大,成效也不會有多大。
可惜的是,魏延兵行險著,那是有實踐根據的。畢竟這哥們打的仗實在是太多了,而你馬謖有什麼根據呢?
馬謖只有理論根據,他的哥哥是劉備的侍中,那是個手握實權的官職。不過屬於文官,同樣馬謖也是文官體系的人。
他從來沒有親自指揮過某一場戰鬥,一直都是以諸葛亮的幕僚角色,出現在大家眼前的。因此他只能提提建議,具體實施卻無法完成。
所以說,就算馬謖排兵佈陣的方略沒有問題,但是具體實施的效果不佳,最後也不會有任何成功的結果。
馬謖這樣的人才,其實需要一些小仗去歷練。諸葛亮一口氣就給了他這麼大一個包袱,你覺得他能完成任務嗎?可能一個連的人馬他調動起來都吃力,別說一個軍的人馬了。
所以說,馬謖的失敗,諸葛亮是負有很大責任的。他識人不明,在這件事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僅害了馬謖,也害了自己的北伐大計。
總結:王平比馬謖多的,就是那份實踐能力。
理論知識再高,如果單純比較實踐能力,那也未必就沾光。你比如說馬謖和王平,他們各自的理論有什麼錯誤嗎?其實這一點還真不好說。
因為兵法中,對於這兩個人的佈局都是有講解的,他們只屬於觀點不同,理論上沒有多大差距。唯一的差距就在實戰上,王平是親自帶兵打仗的,即使地位比不上馬謖,這一點馬謖也不得不服氣。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三國誌,王平傳》
所以王平能夠保證自己的一千多人,毫髮無損地撤回來。而馬謖基本上潰不成軍,這就是執行能力的差距。
參考資料:《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