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馬謖的性格特點,特別是在失街亭那章所表現出來的是:
(1)剛愎自用。當馬謖與王平等人到達街亭時,王平就曾勸他別在山上紮營並陳述利害,但他沒聽。
(2)不善於搞好與同級和下屬的關係。這點應該是兵家大忌,當馬謖與王平等人產生意見分歧後,他並沒有靜下心來聽大家分析,而是粗暴地執行自己的戰術安排。結果是導致王平只能另擇地駐紮部分兵馬,而像高翔等人只能去列柳城駐紮,所以後來幾路兵馬相救不及,幾乎被分割包圍殲滅。
(3)遇險並沒有表現出統帥應有的鎮定,所以當山上水盡,被迫突圍時蜀兵是處於混亂狀態的,山南蜀兵更是直接降魏,全局被動。
從這一系列情況看,諸葛亮在此次戰役中真是所托非人,對戰事失利要負相當責任,而馬謖假如作為普通的一員戰士,可能是英勇善戰的,但是他卻不具備將帥應有的才華,這應不是盲目的貶損之語。
馬謖失街亭敗給了誰
馬謖剛愎自用,不聽諸葛亮建議,不聽王平勸導,仍然駐紮在街亭山上,遠離水源。這件事情讓偵查的魏軍士兵知道之後稟告了魏明帝。
魏明帝是曹睿,當他知道馬謖守在了街亭山上之後大喜,這是一個好時機,在司馬懿的建議之下立刻派驍勇善戰的張郃整理兵馬前去街亭。
張郃到了之後潛伏下來,然後觀察水源的情況,確定馬謖捨棄水源上了山之後心中大喜,立刻讓士兵用大石頭堵了蜀國軍隊的水源,把糧道毀了,這樣一來,馬謖無水無糧食,在山上困住了,下令縱火燒山。
蜀軍士兵沒有水喝,飢渴難耐,於是軍心自己就散了,不用別人攻打,自己就敗了。趁著山上混亂,張郃集結一群人開始進攻。馬謖集結主力人馬衝破了圍堵,一路奔回大本營,退回軍中,街亭失守。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軍令,違背了靠山靠水紮營的原則,孤軍上山,讓蜀軍失了北伐的最好時機,馬謖必須要為這件事情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開總結大會:異常痛心的看著被綁著的馬謖:「我選錯了你,你真讓我失望。」之後為了整肅軍紀下令將馬謖斬首。
死之前,馬謖上書給諸葛亮說:「我知道您待我如父子一樣,這次我違背了您的指令,這讓軍法難容,您處罰我是應該的,我死而無怨,懇請丞相照顧好我家人。」諸葛亮老淚縱橫,心如刀絞,在馬謖死後將他兒子收為自己的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