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是被稱為「智慧之神」,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的緣故,諸葛亮被推上了「神人」的寶座,他內政外交軍事科技文學占卜,幾乎無所不通,無所不精。
但是,如此強大神奇的諸葛亮,終其一生卻並未實現他「中興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
歷史上的諸葛亮最大的一次敗仗斷送了蜀漢北伐的最佳時機,這就是「街亭之戰」,這場戰役早已被文學戲劇和影視作品無數次演繹,「失街亭」成了諸葛亮最大的痛,「揮淚斬馬謖」也成為了一種無奈的救贖。
那麼,歷史上的街亭之戰究竟是什麼樣子,作為戰役總指揮的諸葛亮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
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其實只有第一次機會最好,那一次魏國對蜀漢沒有防備,諸葛亮突然出擊,導致曹魏隴右以及關中地區大亂,假如諸葛亮能順利進攻,那麼潼關以西的地區就可能被蜀漢全部佔領,那樣的話,天下格局將會發生巨大變化。
可惜,諸葛亮佔領隴右以後,派遣馬謖為前鋒在街亭抵擋魏國援軍,結果馬謖被魏將張郃擊敗,失去街亭,諸葛亮被迫退兵,第一次北伐失敗。自此以後,曹魏在西部地區有了防備,以精兵良將鎮守,蜀漢再也沒有機會了。
街亭之戰如此關鍵,作為具體指揮官馬謖自然難辭其咎,但是,馬謖固然有錯,那麼作為戰役總指揮的諸葛亮呢?他就沒有指揮上的責任嗎?
街亭之戰的功過早在史書《三國誌》中就被說明了,《三國誌》說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捨水上山」,結果被魏國著名將領張郃擊敗,失去戰略要地街亭,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後來曾做了公開檢討,他認為自己負有「領導責任」,這個責任主要是在用人上的錯誤,高估了馬謖的才能,導致戰役失利。
的用人責任自然是不用再說了,當時蜀漢有魏延等宿將,諸葛亮不用,卻用了一個自己的心腹馬謖,這是有目共睹。
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其軍事指揮上也有失誤。
對於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軍事指揮上的失誤,其實有兩個:
第一是諸葛亮不該貪圖新得的土地城市,應該傾盡全力北上在街亭迎戰曹魏增援部隊。這一點古人就有了總結,認為「諸葛亮始出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應之,若亮速進,則三郡非中國之有也,而亮徐行不進。」意思就是諸葛亮貪圖三座新得的地盤,導致大部隊放緩了前進速度,只派馬謖率領少量部隊去迎戰魏國主力,導致大敗。
第二,毛主席認為,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應該親自到街亭指揮,他說「初戰,亮宜自臨陣。」
因為毛主席認為街亭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裡關係到戰役的成敗,所以諸葛亮應該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前去迎戰,而不是之派馬謖前去。
要知道,馬謖帶到街亭的部隊是兩萬左右,而魏國派來的援軍是多少人呢?五萬中央軍!
街亭一帶並沒有堅固的城池和防禦工事,只有臨時列陣和敵人硬拚,請問馬謖又該如何以兩萬蜀軍擋住張郃率領的五萬魏國鐵騎呢?即便馬謖不「捨水上山」,在正路上與張郃交戰,恐怕也是凶多吉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