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最得人心 其中背叛劉備的人為何那麼多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演義中劉備最得人心 其中背叛劉備的人為何那麼多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背叛劉備的人,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三國演義》之中,劉備簡直就是仁義的化身。他禮賢下士,善待百姓,最擅收買人心。雖有曹操大軍在後追擊,但他仍對百姓不離不棄,帶著百姓逃走,讓百姓深感其仁。在徐州,陶謙病重,他覺得不可趁人之危,因此不肯受命手下徐州。劉表讓荊州他不要,龐統讓他下令襲擊劉璋奪益州他不願,真可謂「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而後世對劉備的評價也非常高,昔日晉代史學家習鑿齒就曾說過:「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

可見劉備以寬厚仁義收買人心,讓人死心塌地,甘願投入其帳下的事情是公認的。畢竟當年劉備甚至用仁義感化了前來刺殺他的刺客,如此功力,讓人不得不服。然而讓人驚訝的是,當我們統計三國時期哪個陣營之中出的叛徒最多時,統計的結果讓人驚訝,曹孫劉三家之中,劉備手下出的叛徒最多。

對於叛徒而言,主要是以下兩種人。一種是背叛了自己的陣營而採取了敵對行動的人,如後來的鍾會,一種是投到敵對一方的人,如孟達。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無論是主動投誠還是迫不得已,只要有這兩種行為,都算是叛徒。

要知道當時乃東漢末年,漢朝時期,世人最重節義,因此忠義之士受人敬仰,但背棄節義,成為叛徒,常常意味著喪失了自己的人格與信譽,很有可能從此被人看不起。比較典型的就是當時關羽水淹七軍後投降的於禁。雖說於禁是為了讓手下戰士活命,不得已投降了關羽,用自己的名節換取了數萬士兵的性命。但當時的社會不會管你有怎樣的理由,也不會顧及你有怎麼樣的壓力。當時曹操得知自己手下五子良將之一的於禁竟然投降了蜀漢,曾經感慨良久,認為於禁在他手下三十年,竟然在面對危難時,反而不如投降過來的大將龐德。後來於禁重回曹魏,也得不到重用,最終還被曹丕羞辱,抑鬱而終。

而就叛徒而論,三個割據勢力都有,但蜀漢最多。當年襄樊一戰後,投靠了東吳的糜芳,傅士仁,投靠了曹魏的孟達,也有夷陵之戰後的黃權,還有投降東吳的潘浚,甚至於在投降後還名列東吳的九卿之一,更有在劉備出兵攻吳之前,殺掉張飛的范強與張達等等。可以說,這些人之中不僅有皇親國戚,更有不少深受重用,級別很高的將領,這些人在投降時雖說會面臨一些困境,但都不至於一定要投降,正因如此,這些人最終選擇投降,說明並非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既然劉備以寬厚收買人心見長,讓人死心塌地,為什麼將領在忠誠度這方面,反而是三大陣營之中最差的呢?

其實最關鍵的就在於劉備。劉備在拉攏人心方面做得十分優秀,但在管理人員的方面似乎就沒有那麼得心應手了。當年孟達投身曹魏,孟家族人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黃權投身曹魏,黃權的家人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他的兒子黃崇還在蜀漢做了尚書郎。糜芳這個劉備的小舅子投降,糜竺「面縛請罪」,劉備不但沒有責罰,還如當初一般對待糜家。對待降將家人如此,他的手下還有什麼可擔憂的?打不過?打不過投降不就完了,反正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對於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將領,劉備或許不能狠下心來整治,這才讓跟著自己的人肆無忌憚,最終在蜀漢出了這麼多的叛徒。當然,劉備在發家之前,也曾是降而復叛、叛而復降的人,從這點上來看,他的手下能出這麼多的叛徒,似乎也有一點一脈相承的意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