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天人之勇」的曹仁有哪些戰績?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對於曹仁的形象,常見的如曹操發小,守城大將,荊州鎮將都是不夠準確的。近些年在網絡上還有把曹仁稱為曹魏第一將的趨勢,說到底,其實都是對曹仁關注度不夠的表現,本文就來稍微扒一扒曹仁的戰績。
曹仁比曹操小很多,他在曹操起兵之初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將領,見本號舊文:記憶的誤區:記憶的誤區:「年長」的曹仁和「年少」的曹休
曹仁早期的經歷基本上都是從攻或者別攻,並且有擔任前鋒的記錄,應該算是比較典型的戰將,和樂進張遼相似。這其中有不少亮眼的戰績,例如官渡期間擊敗了袁紹和劉備的分兵,但由於記載簡略,並不好判斷其中的含金量。平河北封侯時,曹仁只是一個戶數不明的都亭侯,同一時期被封都亭侯的李典任峻李通戶數都是兩三百戶,曹仁的弟弟曹純這時是三百戶的高樹亭侯,看不出曹仁有超越曹純的地方。
在荊州對抗周瑜應該算是曹仁第一次真正獨當一面,雖然三國誌曹仁傳裡把這一戰吹得天花亂墜,曹仁還得了個曹天人的外號,但老實說曹仁在這一戰裡的表現有些讓人一言難盡。從前後記載來看,周瑜在江陵之戰對曹仁的兵力優勢並不大,周瑜初戰只能派出甘寧率領數百人奪取夷陵,而曹仁可以馬上派出五六千人圍攻甘寧。
《三國誌》: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寧建計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時手下有數百兵,並所新得,僅滿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圍寧。寧受攻累日,敵設高樓,雨射城中,士眾皆懼,惟寧談笑自若。
此時的曹仁行動還算是比較積極的,而周瑜一方卻困窘到拿不出多餘兵力去救援危在旦夕的甘寧,必須要靠凌統單獨守家。
《三國誌》:瑜使甘寧前據夷陵,曹仁分眾攻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蒙謂瑜、普曰:「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又說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
結果曹仁就在歡聲笑語中打出了GG,一句所殺過半,可以知道曹仁敗得有多慘。而且這一戰令吳軍士氣倍增,反倒是曹仁進入了自閉狀態。
《三國誌》: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捨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於是將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遂據南郡,撫定荊州。
《三國誌》裡用較大篇幅寫了曹仁在這一戰裡的一次衝陣救人行為,《傅子》裡也大為稱讚曹仁的英勇。
《三國誌》: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去賊百餘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衝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歎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太祖益壯之,轉封安平亭侯。
《傅子》: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
但從大的角度來說,周瑜從最初的捉襟見肘變得穩佔上風,而曹仁從最初的不落下風一步步打成了絕境,這本來就是曹仁作為主帥能力不足的體現。而且雖然曹仁傳把曹仁寫成了天人,但從周瑜傳來看,曹仁後來已經被打出恐瑜症了。當聽說周瑜臥病在床時,曹仁立馬出陣準備撿便宜,結果周瑜一起身,曹仁當場就撤退了。這場景讓我想起了在諸葛亮的恐懼支配下的司馬懿。
《三國誌》: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然而由於三國誌裡對曹天人的精彩描寫,一步步被打成自閉的曹仁反而得了個守城大將的稱號,我也不懂為啥把地盤守丟了還能這麼有逼格。
對曹仁的另一個誤解是他一直為曹操鎮守荊州門戶。雖然建安十四年(209)他和周瑜在南郡大戰了一場,建安二十四年(219)他又在襄樊和關羽大戰了一場,但這中間的十年曹仁長期都是不在荊州的,很難得出曹操常年以曹仁鎮守荊州的結論。
曹仁傳記載建安十六年(211)討伐馬超時,曹仁督諸將據守潼關,還把破馬超的功勞也套在了曹仁頭上。不過史料裡對這一戰的記載比較詳細,清楚地寫明了徐晃渡河,婁圭獻計築城,賈詡離間和曹操親率虎豹騎和馬超決戰的經過,所謂曹仁督諸將破馬超的說法自然經不起推敲。
《三國誌》:太祖討馬超,以仁行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破超渭南。
緊接著曹操尚未在關中退軍,建安十七年(212)初,冀州河間又發生了蘇伯田銀的叛亂,曹仁傳裡寫曹仁都督七軍討破田銀。
《三國誌》:蘇伯、田銀反,以仁行驍騎將軍,都督七軍討銀等,破之。馬超之戰敗渭南也,走保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蘇伯反河間,將引軍東還。
曹仁是從關中一帶被緊急派往與幽州相鄰的河間,中間相隔數千里,留守後方的曹丕自然不可能等接到曹操的命令和曹仁的支援後才行動。魏書裡說曹丕是派將軍賈信討伐了田銀蘇伯,常林傳裡也寫曹丕派遣將領討滅了田銀蘇伯。
《三國誌》:太祖征馬超,文帝留守,使昱參軍事。田銀、蘇伯等反河間,遣將軍賈信討之。文帝為五官將,林為功曹。太祖西征,田銀、蘇伯反,幽、冀扇動。文帝欲親自討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賊之形勢,可料度也。北方吏民,樂安厭亂,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銀、伯犬羊相聚,智小謀大,不能為害。方今大軍在遠,外有強敵,將軍為天下之鎮也,輕動遠舉,雖克不武。」文帝從之,遣將往伐,應時克滅。
還有記載裡寫閻柔和鮮卑軻比能也參與了討伐田銀。
《三國誌》:建安中,因閻柔上貢獻。太祖西征關中,田銀反河間,比能將三千餘騎隨柔擊破銀。
這中間曹仁到底有多少功勞,其實很難說,雖然曹仁傳裡寫討滅田銀等人是他的功勞,但就當時的形勢來看,曹仁大概率並不是主要貢獻者。結合討伐馬超的記載,曹仁前期那堆記載簡略的戰功,或許也未必有看上去那麼光鮮亮麗。
這之後曹仁的活動經歷包括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稱魏公時,身在中央的曹仁作為勸進將領的一員簽字,建安二十一年(216)參與對付孫權的第三次濡須之戰,並在次年戰事完結後與夏侯惇一起駐紮居巢,這時離襄樊戰役都只剩兩年了。所以,整個曹操時期,曹仁呆在荊州的時間真的很短。
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侯音在宛城發動叛亂並與關羽連和,曹仁受命前往平定,武帝紀裡還記載曹仁此前正受命討伐關羽。
《三國誌》:是時南陽閒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裡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從之前的推測來看,所謂曹仁討伐關羽,最早應當發生在建安二十二年(217)之後。並且「討」並不一定是主動出擊,可能是關羽先來攻,曹仁進行防禦。正常情況下關羽應該駐紮在江陵公安一帶,和樊城相隔數百公里,如果是曹仁主動討伐關羽,屯兵樊城則顯得不太正常。
但揚州刺史溫恢又說曹仁懸軍在外,這一句令人頗為費解,因為襄樊應當是曹魏的前線,而宛城更在襄樊的後方。但至少可以得出,「討關羽」以及平定侯音叛亂等一系列行動,使得曹仁此時在戰略上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國誌》: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至於樊城之戰,多數人或讚揚或不屑關羽,或貶損或維護於禁,反而把曹仁給無視了。就《三國誌》裡的記載來看,龐德被水淹這件事肯定有曹仁的責任。
《三國誌》: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而《資治通鑒》裡把於禁這口鍋也一起分給了曹仁。
《資治通鑒》:仁使左將軍於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八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於禁等七軍皆沒。
也就是說,曹仁從戰前到戰中都被關羽壓制著,幾乎是被玩弄於股掌之中。而曹操給曹仁派了一支又一支的援軍,都快可以拍一部拯救大兵曹仁了。雖然最後襄樊是守住了,但說曹仁擅長守城恐怕是沒什麼信服力的,因為這一次曹仁又是在敵方主帥的設計下,一步步陷入了絕境。
至於曹仁人生的最後一戰,也就是和朱桓對決的濡須之戰,曹仁幾乎被朱桓貶到一文不值。你可以說朱桓狂妄,但朱桓真把自己說的話給實現了,曹仁成了三路大軍中敗得最慘的一路。而曹仁傳這回乾脆連寫都不寫,直接跳到了曹仁去世。
《三國誌》: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諸將業業,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池之守,又謂士眾勇怯齊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
縱觀曹仁的一生,他確實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還有過人的武勇,但與所謂「智勇雙全」「曹營最強」是沾不上什麼邊的。在從攻、別攻或者有靠譜的隊友時,曹仁的短板還不太明顯,輪到獨當一面時,曹仁的表現就比較糟糕了。
而曹仁傳又寫得十分巧妙,不但給全額他套上了一些不該屬於自己的戰功,還著重突出他屢次絕境逢生的經歷,甚至強行刪掉了敗績,於是一個戰無不勝的曹仁形象便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