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洲”和“亶洲”指的是哪裡?孫權為何派人去尋找這兩處地方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洲”和“亶洲”指的是哪裡?孫權為何派人去尋找這兩處地方呢?

說到「夷洲」和「亶洲」,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讀過《三國誌》的人往往都會注意到在《三國誌·吳書·吳主傳》中出現的一段話:

(黃龍)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這裡出現的「夷洲」和「亶洲」指的是哪裡呢?孫權又為何派人去尋找這兩處地方呢?

關於「亶洲」,在《史記》的《秦始皇本紀》中並未出現「亶洲」字樣,只說到徐福東渡,「入海求仙人」,訪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而不得。只有在《三國誌·吳書·吳主傳》中才直言徐福入海「止此洲不還」 。今日關於「亶洲」究竟在何處,學界的觀點不一,但相對普遍認同是「日本」。一方面根據地理位置,指出「亶洲去琅琊萬里」,古時距離計算一般誇大,旨在說明距離很遠;另一方面,在日本當地至今還保存著諸多與徐福有關的宗廟和相關祭祀活動,如在和山歌縣新宮徐福公園內立有徐福墓等。

關於「夷洲」,觀點相對統一,主要認為這就是古代台灣的舊稱,與此相似的還有「琉球」、「琉求」、「東番」三個名稱。關於它的位置,相比「亶洲」而言更為明確,同時期的一本名為《臨海水土志》的文獻就明確提到「夷洲在臨海郡東南兩千里」,「臨海郡」也就是今台州市、溫州市、麗水市一帶,這裡的距離計算當有偏差,但已經說明距離相對較近。《三國誌·吳書·吳主傳》則通過比較「夷洲」 與「亶洲」的距離遠近,說明了衛溫、諸葛直不能到達「亶洲」,而只能到達較近的「夷洲」的緣故,更確證了台灣就是「夷洲」的可能性。

孫權為何要派軍隊去尋找「夷洲」和「亶洲」呢?其實主要是為了掠奪人口。首先經過黃巾之亂和多次群雄逐鹿,無論南北的人口都損失嚴重;其次,因為南方開發較晚,南北人口的遷徙隨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已經基本定型;最後,東吳政權受到世家大族鉗制,藏匿人口,隱瞞賦稅,導致兵源和財源不足,在應對魏蜀之際,向海外擴展無疑是更便捷的一條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