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會敗為何劉備還要堅持伐吳,沒人規勸他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明知會敗為何劉備還要堅持伐吳,沒人規勸他嗎?

三國時期的歷史波瀾壯闊,在這英雄輩出的亂世戰火不斷,一時間曾出現了很多的大規模戰役,許多戰役還成了歷史上的經典戰例。曾經有場戰役,劉備輸得最窩囊:剛出兵就可預料蜀國會慘敗。這場戰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正式稱帝。劉備這人有個重情重義的優點,他與關羽、張飛情同手足。而公元219年發生的關羽兵敗麥城被吳國所殺的事件就像一個疙瘩堵在劉備心中不能釋懷,已成為皇帝的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而不顧文武群臣反對毅然選擇了舉兵報仇。公元221年,劉備興兵伐吳,在經歷了長達8個月的戰爭後,陸遜在夷陵的一把大火燒得劉備慘敗。現在仔細把史料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夷陵之戰是劉備輸得最窩囊的一場戰役,而且結局在劉備出兵後就可以預料到了。

公元221年,劉備提出要興兵伐吳的計劃,結果遭到了以諸葛亮、趙雲等文武群臣的反對。因為諸葛亮與趙雲就當時的局勢來勸劉備:魏強而吳蜀弱,吳蜀只有聯盟才能對抗強大的魏國;若吳蜀反目,則兩敗俱傷,魏國就能趁機消滅兩國。可是此時劉備重情重義的優點卻成了制約其發展的缺點,一心報仇的劉備還是發動了對吳國的戰爭。然而就在劉備出兵的時候,就可以預料到蜀國會敗的結局。

首先,劉備根本不夠討伐吳國的實力。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也就派出了4萬人馬,並於公元222年把大軍駐紮在夷陵;而吳國方面卻輕鬆派出5萬人在猇亭抵擋劉備的進攻。《孫子兵法》曾有記載,一般進攻方的兵力至少要比防守方多幾倍才有勝算。可是急於報仇的劉備卻只能帶著比對手還少的兵力發動進攻,由此可見在兵力上卻不佔優勢。(至於《三國演義》之中的夷陵之戰:劉備發動了75萬大軍,那是小說虛構。)

其次,劉備帶去的武將多是二、三流人物。在這場夷陵之戰中,劉備只是帶去了張南、馮習、傅彤這樣的二、三流將領,像蜀國著名將領趙雲、馬超、魏延等人都沒有隨軍去前線。原來當時劉備雖然報仇心切,可是卻還算得上有理智。當時魏延鎮守漢中要防魏國趁虛而入,不能輕易調動;而馬超也要防守陽平關這個重要關隘,不能隨軍出征;趙雲提出過反對意見,因此劉備把他留在江州(重慶)當後勤人員。而吳國方面以陸遜為統帥,並派出了著名將領韓當、周泰、甘寧、潘璋等人。故在夷陵之戰的武將配置方面,蜀國處於劣勢。(歷史上夷陵之戰時,黃忠已經病死,張苞、關興沒有出征)

最後,劉備紮營失誤,身邊沒有諸葛亮指點。公元222年2月,劉備沿巫峽至夷陵近700里的距離紮營幾十處,這麼一來不但把蜀國僅有的4萬人給分散了,而且還處於樹林環繞地區,很容易中對方的火攻之計。然而劉備偏偏又忽略了這點,當時又沒帶諸葛亮隨軍出征,身旁無人提醒,結果到了6月被陸遜一把大火給燒得慘敗。夷陵之戰也是劉備輸得最窩囊的一場戰役,劉備不但損兵折將,而且此戰還是他從出道以來頭一次輸給年輕人的敗仗。夷陵之戰過後,陸遜名揚天下。

其實從劉備出兵伐吳的時候就可以預料蜀國會輸掉夷陵之戰了。劉備帶著4萬人去打有5萬人防守的東吳;同時蜀國只帶了些二、三流的將領隨軍出戰,而吳國擁有韓當、周泰、潘璋、甘寧等猛將;再者劉備安營發生重大失誤,身旁又沒有諸葛亮提醒;最後劉備被陸遜用火攻所敗也是情理之中。總結一下,夷陵之戰是劉備輸得最窩囊的一場戰役,同時也在剛出兵的時候可以預料蜀國的敗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