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三國網小編一起走進瞭解廖化的故事。
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將星雲集的時期。
尤其是在三國前期,關羽和呂布這些頂級上將都常遇敵手,有勝有敗,可見此時三國人才之盛。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武將上,在謀士參謀和文臣領域,前期的郭嘉和賈詡也力壓未出山的諸葛亮,成為當時天下最有名的謀士參謀。
然而到了三國後期,人才凋零如同秋季的落葉,很多才華不高的人都成為了文臣武將裡的首席。這種人才斷層現象在蜀國尤其嚴重,以至於古人給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
這句話其實並非出自正史,而是來自於清末的一本民間書籍,書名叫《掃迷帚》,內容是提醒人們反對封建迷信。
這本書的作者名叫壯者,對歷史有一定的研究,很可能是一位三國愛好者。他在書中提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戲謔之言,其實這句話頗有些道理,暗示了蜀漢後期的真實情況。
廖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將領,他出名並不是因為立了什麼重要戰功,更不是打了什麼關鍵戰役,主要就是因為他壽命比較長,算是蜀漢政權裡的一位福將。
廖化本名叫廖淳,是荊州襄陽人,長期追隨關羽作戰,擔任關羽軍中的主簿,能文能武。
後來關羽在荊州戰敗,廖化無奈之下只好投降東吳,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沒過多久,廖化巧用「詐死」之策逃離了東吳,重歸蜀漢。
劉備欣賞他的忠勇,封賞他為宜都太守。劉備在白帝城去世後,他成為諸葛亮的丞相參軍,參與蜀漢軍務,當過廣武都督和陰平太守。
在北伐曹魏期間,立了一些軍功,升職為右車騎將軍,領并州刺史,被封為中鄉侯。
在後期,廖化多次參與北伐,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還立下不少功勞,廖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景耀二年(259年),擔任右車騎將軍,和左車騎將軍張翼並列,是僅次於大將軍姜維的武官。
公元262年,姜維再次北出狄道伐魏,廖化極力阻止,並對姜維說道:
「『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姜維不納其言,果然大敗而歸。
當時蜀中還有一句話叫「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廖化、張翼。」指出了季漢末期的重要武將。
所以說,廖化還是很有能耐的,絕非泛泛之輩。
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你不可能拿廖化去和五虎將相比。實在是當時蜀漢的年青一代將軍裡沒有出現優秀人才,無人可用。
當初劉備伐吳,帶上了蜀漢大半的年輕家底,結果一把火被燒了個乾乾淨淨,劉備隻身逃出,失去了好不容易積攢的精兵強將,蜀漢方面的中堅力量馮習、張南、傅肜戰死,杜路、劉寧等將投降,黃權在長江以北防備曹軍,後路被吳軍所斷,於是北上投降了曹軍,五萬士兵幾乎損失殆盡。
在夷陵之戰之前,張飛被刺殺、馬超、黃忠等著名將領病逝,劉備身邊堪比諸葛亮的謀士參謀法正也病逝,這些超一流的謀士參謀猛將都離世,已經讓蜀漢方面的人才更加凋零,再加上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瞎折騰,又損失了蜀漢方面剛剛培養起來的中堅力量。
而後北伐過程中,老將軍趙雲、反骨仔魏延這些蜀漢著名將領也都接連離世,年輕一代萬馬齊喑,毫無希望,而當時蜀漢僅憑一州之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這種大背景下,蜀漢真的是沒人了。
公元261年,諸葛瞻逐漸總攬朝政。廖化路過宗預的住所,討論到去拜訪新上司一事,宗預說了一句話,史籍記載如下:
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參考,《三國誌》
這時候的廖化、宗預,已經七十多歲高齡了。七十多歲的老將廖化,仍然活躍於戰場。甚至還要以先鋒大將的身份,去為蜀漢征戰沙場。
什麼是先鋒大將?披堅執銳,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斬關奪隘,蹈鋒飲血。沖在大部隊最前頭的,第一個要去挫敗敵軍銳氣,冒著刀光劍影,親自領軍跟對手廝殺的。
這種事本來應該是年輕人去做的,無奈蜀國後繼無才,只有一個七十多歲的廖化可以倚靠。
《三國誌》記載: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就是說蜀漢沒有像王子成父、韓信那樣的著名將領,所以才使得諸葛亮空有一身的抱負,功業衰敗。這裡說的其實也是蜀漢缺乏人才的意思。
結合以上這些論據,咱們其實就可以得出結論,「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是嘲笑蜀漢將才匱乏,無人可用,只能讓老將廖化挑大樑。
廖化將軍並沒有被嘲笑,他忠勇的品格其實很受人敬重,是蜀漢時代的最後一朵煙花。
廖化的結局是隨著蜀國一起滅亡,當時姜維和張翼的主力蜀軍正在同鍾會的大軍對峙,劉禪派廖化領兵增援姜維。廖化帶兵增援的途中得知諸葛緒的大軍正在進攻建威,於是暫停前進,準備隨機應變。
後來姜維大軍後撤,廖化和姜維兩軍會合,前往劍閣駐守。沒想到鄧艾偷襲成都,劉禪已經宣佈投降,姜維和廖化也只好放棄抵抗。後來廖化在遷往洛陽的途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