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常常用來形容人才奇缺,不得不小材大用。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讓廖化被後人當作反面嘲笑。
殊不知,廖化是真英雄、真豪傑,做人做事都堪稱楷模,其情商之高,更是無與倫比,亂世英雄當數廖化。所謂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本意其實是說「前蜀大將太多、廖化不宜出手」。
廖化在《三國演義》中出場是比較早的,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就露了面,雖只是驚鴻一瞥,文字描述不過三百餘字,但給人的印象卻是非同一般,那時候的廖化年輕,而且武藝不俗,求上進,但已懂得不卑不亢。
廖化殺掉草寇杜遠(也是他的同伴),救了劉備的二位夫人,邂逅了大名鼎鼎的關羽。在這裡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廖化有識人之明,且頗有心計。他判定劉備前途是遠大的,而且知道自己如果能跟隨關羽其實就是歸順劉備。但他並沒有明言,於是試探性的先將部下送給關羽,如果關羽同意,而自己也就順理成章的隨關羽而去了。果然,不出廖化所料,關羽心高氣傲,嫌他乃是黃巾餘黨,未可做伴,於是就拒絕了,廖化也就很識趣的沒有再堅持。雖然被拒絕,廖化卻沒有失任何顏面。但廖化心裡還是有想法的,於是又接著使了一手,在關羽臨走的時候他以金帛相送,關羽雖然沒接,但廖化卻表現的落落大方且不失禮數,可謂進退有度,有勇有謀,情商過人。事雖然沒有辦成,廖化這次在關羽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廖化這人不簡單,是個人才。
我們再看看周倉投靠關羽時的情景,就相形見絀了。周倉見到關羽時首先言語媚俗,說什麼「願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鞭隨鐙。」毫無骨氣可言,在關羽的嫂嫂有意見不願收留的時候,周倉甚至放棄自己的手下隻身跟隨,為了達到目的,連自己身邊的人都說放棄就放棄,可謂無情無義,不擇手段。在關羽的嫂嫂不接納周倉時,其實她們也是在為關羽沒有收留廖化這樣的人而抱不平,發怨恨之聲。
被關羽拒絕後,廖化一直隱忍未出,直到劉備收取西川的時候,廖化帶領一支部隊來歸降了,他直接被安排到了關羽身邊,由他輔佐守荊州。在《三國演義》中只用了兩句話來描述這件事。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廖化很有骨氣,不是他心儀的領導,他寧可養精蓄銳,也不盲跟。而且識大局,跟隨的時間拿捏的非常好,收取西川時劉備已經做大做強了,收取西川更是個用人之際,也是個建功立業的好時機,所以他來了。
廖化自到蜀國後很快就得到了重用,第一次當先鋒是在關羽守荊州攻取襄陽的時候。能當關羽的先鋒,也再次充分證明了廖化武藝非凡,能力非常。至此以後廖化出鏡的頻次非常之高,也屢建功勳,官也是越做越大。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還著重向楊儀推薦了幾個人,評價他們是忠義之士,久經戰陣,多負勤勞,堪可委用,這其中就有廖化。可見廖化在德才兼備的諸葛亮心中也舉足輕重。
再後來,姜維總督後蜀的軍馬。廖化更是長期肯硬骨頭,也沒有出現大的敗績。後蜀投降,姜維戰死,又提到了廖化:托病不起,後皆憂死。雖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又道出了廖化的高尚品德——忠臣不事二主和憂國憂民之心。
廖化的壽命在《三國演義》中也算是很長的了,雖具體活了多少歲,書中沒有提及,但像廖化這樣出場早而又去世得這麼晚的,也僅此一人。
數三國英雄,能明哲保身又能建功立業德才兼備者,當學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