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是戰略要地,為何劉備要派魏延把守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漢中是戰略要地,為何劉備要派魏延把守呢?

劉備在入蜀之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重要人物都留守在了荊州,魏延是跟隨劉備入蜀的將領之一。當時,關羽駐守江北,任襄陽太守,張飛駐守秭歸,拜宜都太守。宜都地區控制這三峽航道,是當時荊州和益州的主要通道,凡是大規模行軍,都要通過這三峽水路。足見張飛擔任宜都太守的重要性。劉備入蜀不利,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進川增援,關羽則獨自鎮守荊州,宜都改由孟達駐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蜀漢與曹魏、東吳的對峙中,北助漢中拒曹魏、東抗孫吳,關鍵時刻,還可連孫吳共同拒曹。也可直接與益州聚合,直抵孫吳。巴西閬中在蜀漢時期,是紐帶、守盾更是長矛,攻守皆可,聚離皆宜。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不派心腹駐守誰可擔當。這就形成了,關公守荊州,張飛守閬中,魏延守漢中,馬超守臨沮的戰略格局。至於四人的駐防位置,看過三國地圖的人很明白,劉備的御人之術,還是可以的。

張飛被任命去守閬中,是在劉備拿下漢中之前的事情,第二年曹操就帶兵從漢中進攻劉備,雙方爆發了漢中之戰。

閬中被稱為巴西,是因為處在巴郡西部,是巴郡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時期巴郡分為三部分,巴西在劉璋的手裡,而巴郡是被張魯佔據。劉璋投降之後,劉備選擇讓張飛去守閬中,就是為了要對張魯下手。

古代巴蜀地區道路崎嶇,山路眾多,漢中是巴蜀的北大門,從漢中過來,可以有兩條道路行軍。一是走西側過劍閣,另外就是從東側的閬中,後世很少有軍隊從閬中進攻成都,基本都是走劍閣。

張飛並不適合守漢中

地盤擴張,戰略調整,劉備必定還要進行人事調整。張飛在軍中呼聲很高,被認為是守漢中的絕佳人選,不過張飛真適合守漢中嗎?顯然他不太適合。

劉備是一個識人能力極強的君主,張飛追隨他多年,他自然很清楚張飛的問題,張飛曾經就在守城上犯下大錯。他與手下不和,導致自己駐守的下邳被呂布襲擊,這個失誤不僅讓劉備家小被呂布抓住,還差點導致劉備的覆滅。

歷史上關於張飛能力的描述是有些簡單了,很多戰績沒有被記錄下來,張飛這個人肯定是以攻見長,並不善於守重要地區。

他守閬中,被部下殺掉只是丟了他自己的命,要是他守漢中,與部下鬧出矛盾,可能就會導致漢中這塊戰略要地的丟失。

只剩下空城的漢中,已經失去了支持蜀漢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條件,沒有一段時間的經營很難恢復。把張飛放到這個位置上,也等於是浪費了他的能力。

張飛是為數不多能獨自領軍的大將,他肯定要用在大的戰爭中,他去漢中既沒辦法組織北伐,又不太適合守城,漢中需要一個能潛心經營,佈置防禦的人。

當時關羽在荊州走不開,馬超倒是一個合適的人,可他曾經是諸侯,有過不少的黑歷史,劉備對他一直不放心,只是增加他的官爵,很少會給他實權,更不可能讓他獨自領軍。

川蜀內部的降將剛剛歸附,劉備對他們並不是很放心,除了張飛之外,魏延算是他在攻蜀過程中新提拔的心腹,背景也很合適。

劉備定益州稱帝后,封張飛為司隸校尉、巴西太守鎮守閬中前後七年之久,致死忠誠於劉。公元221年,張飛為急於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逼迫部下趕製白盔白甲,被部將范強、張達殺害,葬於閬中,被封為桓侯。坐守嘉陵江,溯江而上過白水關,是通漢中的正道;順江而下直達江州,可通東線;到成都也很方便。可見閬中是連接西川和荊州的重要節點,是紐帶、守盾更是長矛,攻守皆可,聚離皆宜,這裡放一支可靠的隊伍非常必要。

所以說,劉備在返回成都的時候沒有留張飛鎮守漢中,而是拔擢了魏延,只是他根據對當時形勢的判斷所作出的軍政人事安排,而且,實際上張飛承擔的任務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魏延,絲毫不能說明劉備此時對魏延能力的認可已經超過了張飛,更不可能是他對魏延的信任超過了張飛。後來,劉備興兵伐吳時,就徵調了張飛,命張飛率其部下萬餘人的軍隊到江州匯合,只是在出發前張飛遇害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