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魏延守漢中,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漢中北接關中,南接巴蜀,向西可到隴右,向東可經南陽盆地直下荊襄,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重要性,世人皆知,無需贅言。
漢中的位置太重要了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為了獲得進攻蜀地的前哨,開始進攻漢中的張魯。之後張魯投降,曹操順利拿下漢中。曹操取了漢中的消息,使得剛剛奪取益州的劉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在法正的建議和謀劃下,劉備主動出擊,向北發兵,準備趁曹操立足未穩,奪取漢中。歷經兩年多的鏖戰之後,劉備終於如願以償,拿下漢中全境,並在群臣擁戴下進位漢中王。
進位漢中王是劉備人生的高光時刻請點擊
此時,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地被擺到了桌面:到底該派誰來鎮守漢中這樣的戰略要衝?
《三國誌》記載,所有人都覺得肯定是張飛,而且張飛也覺得一定是他。最後的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劉備選擇了魏延。當劉備宣佈了這個任命後,所有人都震驚了(一軍俱驚)。
那麼問題又來了,此時魏延無論名氣還是資歷都不出色,更別說要跟張飛比了,劉備為什麼就選了魏延?
張飛
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回劉備「肚子裡的蛔蟲」,揭示一下劉備選了魏延的緣由。
第一,魏延對劉備忠心
《三國演義》將魏延塑造成了一個大反派。先說他是「降將」,所以天生就有「忠誠」問題。再說他「腳步太快」,熄滅了孔明續命的「七星燈」,讓讀者恨得牙癢癢。最後,再由開啟了「上帝模式」的諸葛亮「欽定」魏延「腦後有反骨」,然後真的造反,最後被馬岱斬殺。
《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廣,連帶著魏延的形象也變得「反派」起來。
魏延出身可是劉備「部曲」
但如果劉備真的對魏延的忠心存疑,又怎麼會讓他去鎮守漢中這種戰略要衝呢?其實,在正史中,魏延不但不是降將,而是劉備的「部曲」。「部曲」在古代表示一個人的私軍。無論哪方勢力,君主私軍的「政審」肯定是最嚴格的,如果魏延真有忠誠隱憂,早就被「開除」了。所以,魏延根本不是「忠誠存疑的降將」,而是出身於最受信賴的,劉備自己的私人部隊,對劉備絕對忠心,也受劉備信賴。
第二,魏延的能力也獲認可
《三國誌》記載,魏延跟隨劉備入川,是先鋒之一,作戰勇猛,立下不少戰功,被劉備提拔為牙門將軍。有歷史發明家說「牙門將軍」是雜號將軍,實在是不值一駁。實際上,牙門將軍是主帥旁邊的近侍(所以又證明了魏延受信任),行軍時為參謀,作戰時為前鋒,必須「勇謀兼備,文武雙全」,趙雲就做過「牙門將軍」。應該說,此時的魏延,已經初步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
趙雲也曾任牙門將軍
劉備在宣佈漢中由魏延鎮守時,魏延回答:如果曹操率主力傾巢而出,我會為您擋住;如果只是偏將帶十萬兵馬來,我會為您消滅他們。魏延說完這句話後,劉備「稱善」,眾將也沒有懷疑或者暗諷他,而是「眾鹹壯其言」。這證明魏延的能力在蜀漢也得到了認可。
第三,劉備培養「新鮮血液」的考慮
蜀漢的人才匱乏,一直是個大問題。而人才梯隊的合理配置,更是劉備心中的隱憂。要注意,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已年過六旬,跟著他打天下的將領大部分也過了壯年。此時,培養年輕一輩的新鮮血液,讓他們有機會接受鍛煉,盡快能夠獨當一面,就成了劉備心中重要的戰略考量。而魏延在年輕一輩中,出身清白,對自己忠心,而且有勇有謀,正是最好的苗子。況且,劉備本身就有不拘一格用人的習慣,諸葛亮法正等人,不也是「坐火箭」上來的嗎?
法正是劉備的「謀主」,真正的首席軍師
最後,劉備對張飛有更高明的安排
漢中重地,如果單從信任角度講,張飛的確是不二之選。但張飛早年沒有守住下邳,導致劉備夫人和子女陷入危機。雖然正史中的張飛也不似演義中那般「魯莽」,但鎮守漢中的確是「謀」的重要性遠高於「勇」。劉備綜合考慮,最後放棄了讓張飛來鎮守漢中,而是讓他到閬中一代鎮守。閬中在漢中和成都之間,一面可以給魏延「壓陣」,一面可以拱衛首都。無論哪邊有事,張飛這路劉備的親兵都可以迅速支援。
張飛守閬中,是個更好的安排
綜合來說,劉備不選張飛,而選魏延守漢中的決策,還是很有道理的。魏延自己也沒有讓劉備失望,擔任漢中太守之後多次打敗了曹操的進攻,甚至還在西線的陽溪大破曹魏著名將領費瑤和郭淮。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如果諸葛亮願意像劉備那樣,至少給魏延一個機會試一試,可能北伐就會成功,歷史就真的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