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進佔西川不久,曹操於公元215年親率十萬大軍征討張魯。曹操從陳倉(今陝西寶雞)進至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北),攻破張魯弟張衛拒守的關城。漢中西大門失守,張魯退到巴中,後投降曹操。曹操順風順水地取得漢中,卻拒絕了司馬懿、劉曄進攻益州的建議,只留夏侯淵等鎮守漢中,自己率主力於216年春天返回。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曹操得了漢中,雖沒有立即進攻劉備,但漢中的曹軍無疑成為蜀漢的達摩克利斯劍,寢食難安。謀士參謀法正以其敏銳的戰略洞察力,建議劉備「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奪取治中後,「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固守要害,為持久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劉備對法正的戰略眼光大加讚許,於217年親領大軍,爭奪漢中。
《三國演義》從第七十回開始涉及漢中之戰,演義中張飛擊敗張郃,智取瓦口隘是漢中之戰的序曲,歷史上確有其事。但黃忠與嚴顏奪天蕩山的故事雖精彩,其實是羅老先生虛構。羅老先生對蜀漢方面的敗仗惜字如金,馬超戰敗被一筆帶過,張飛西線戰敗隻字未提。總之,漢中之戰初期並不順利。到219年春,老將黃忠刀劈夏侯淵於定軍山,扭轉了漢中之戰不利的戰局。曹操親率大軍趕到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增援,卻被趙雲在漢水之濱打敗,不得已,放棄了漢中。與此同時,劉備又命孟達從秭歸北上攻取了房陵(今湖北省房縣)、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進一步保證了漢中東南的安全。
漢中初戰不利,劉備馳書留守成都的諸葛亮發兵增援。諸葛亮問從事楊洪,楊洪回答說:「漢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機,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劉備集團為了漢中不惜孤注一擲,反觀曹操方面,由於補給困難,作戰決心遠沒有劉備那麼大,曹操有計劃地把漢中居民撤到關中就是明證,演義中楊修被殺的「雞肋」事件,其實是曹操內心的寫照。
劉備集團攻取了漢中,成為三國鼎立的重要條件。奪取漢中後,劉備出人意料地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也不辱使命,採取分兵駐守漢中險要關口,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策略,多次打敗魏軍來犯,保障了漢中的安全。諸葛亮矢志北伐時,漢中就成為北伐的前進基地。魏延被冤殺後,王平延續了魏延的禦敵之策,使來犯的曹爽損兵折將,無功而返。但姜維上任後,廢棄了魏延行之有效的防禦策略,改為「斂兵聚谷之法」,即將各處隘口的蜀漢軍隊統一撤回到漢城和樂城,依靠這兩座堅城,堅壁清野,企圖將來犯的曹魏大軍困在城下,然後蜀漢軍隊機動游擊,截斷歸路,實現關門打狗。姜維策略太過於異想天開,脫離蜀漢的實際,後來鍾會伐蜀,漢中很快失守,蜀漢也敲響了喪鐘。漢中對於蜀治興亡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