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三國網小編帶來的三國的故事。
01
赤壁之戰後,最大贏家劉備像連續中了彩票一樣,高歌猛進,得荊州、奪益州,天下佔了三分之一。
但是益州要想坐穩,從地緣格局上,必須要拿下漢中。
漢中,這個地方很有意思。
我們來看這個名字:漢中,顧名思義,那是漢水的發源地。漢水,很容易讓人想起長江流域,在南方。
但是,你一看漢中的省級歸屬呢?是陝西省。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北方省份,讓人聯想起西安、延安這些北方地名。
但是在真實的地理上呢?漢中又和四川同在一個地理單元,這又是西部。
你看,這漢中一個地方,和北部、南部、西部都能扯上了關係和聯想。那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原來,漢中和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中間隔了一個秦嶺。
漢中和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呢?中間隔了一個大巴山。
要進四川,就要挺近大巴山,但是這難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秦嶺也是如此,不但險峻,而且東西綿延1500公里,南北寬100-150公里,面積很大,穿越非常困難。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更是難上加難。
從地緣格局上看,漢中和四川的聯繫更緊密,別看漢中在地圖上屬於陝西,實際上就是四川北邊的門戶。
站在四川的角度看,如果敵人佔據了漢中,就能很容易地翻過大巴山攻擊四川。
如果四川佔據了漢中,北邊險峻的秦嶺,會成為天然的屏障,阻止敵軍南下進攻。
02
我們回到三國,劉備佔據了四川以後,很快就出兵和曹操爭奪漢中。
當時漢中被張魯佔據。曹操和劉備,都有機會佔據漢中。
好了,到了雙方較量戰略眼光的時候了。
以曹操的軍力,打敗劉備,佔據漢中,雖然難,但其實也是可以做到的。
不僅僅是曹操的實力更勝劉備一籌。
更有利的條件是,當時漢中的主人張魯選擇了向曹操而不是向劉備投降。
所以曹操佔據漢中,簡直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可曹操偏偏沒這麼幹。他接受了張魯的歸降,但把張魯一家人接到了中原。不僅如此,還把漢中的民眾也大量帶了過來。
曹操戰略性放棄了漢中。
放棄唾手可得的漢中,曹操是不是傻了呀?
佔據了漢中,南下攻擊四川,非常容易,根本沒有任何天然屏障。
而放棄漢中,隔著個秦嶺,再隔個大巴山,想攻擊四川,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曹操這是咋想的?
《三國演義》裡,曹操棄漢中,說了一句很無奈的話:「雞肋。」
小說是想說明曹操打不過劉備集團,但是呢?又不想走,最後借了楊修的頭,來給自己撤軍下台階。
小說歸小說,我們用邏輯來分析下,曹操是咋想的。
曹操說漢中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漢中不管是誰奪得,都需要解決窮山峻嶺的運兵運糧難題,所以吃起來,確實沒那麼香。
但是呢?漢中的戰略位置又非常重要,放棄了非常可惜。
面對這兩難,曹操選擇了放棄,而劉備選擇了堅持。
這種主動的戰略放棄,是曹操正在下一盤大棋。
03
漢末的戰亂,破壞性非常大。曹魏的實力雖然在三國中最強,但也沒強到哪裡去,尤其是赤壁之戰之後,它還在恢復期。
主動出擊佔領四川的條件還差得遠。
既然如此拿不下四川,佔據漢中就是一個累贅,只能是給自己增加一個重大負擔,要翻越秦嶺給漢中駐軍運送糧草。
而且,就算費了老大勁把糧草運過去了,也還是要面臨劉備隨時會進攻的危險。
如果曹操主動放棄漢中,讓劉備去佔據。
劉備要想翻越秦嶺來進攻,千里迢迢翻山越嶺運糧草的苦活兒,就落到劉備頭上了。
這時,險峻的秦嶺,成了曹操的一個大助手。
既然如此,把漢中讓給劉備才是最優選擇。
漢中北邊的秦嶺,反而成了保護關中平原的天然「長城」
當然,不能讓給劉備一個富饒的漢中,所以,曹操才會把漢中的民眾都撤到自己這邊來。讓劉備佔據空蕩蕩的漢中去吧。
對劉備這方面來說,沒得選擇,必須佔據漢中,否則四川北邊門戶大開,夜不能寐。
劉備這次進攻漢中時留下一句話: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男的都去打仗,女的後勤保障,意思就是有多大勁使多大勁,拼了老命也要拿下漢中。
沒有漢中,四川盤地就無險可守
04
除了想用漢中的秦嶺作為自己的屏障外,曹操還有一個陰謀。
那就是他想用漢中這個位置,把劉備困住在四川盤地。
我們來看看,四川盆地的地緣位置。
簡直就是軍閥勢力割據的天然地盤。
「天下未亂,蜀先亂」,說的就是這個,只要中央王朝國力衰落,第一個先叛變的,就是四川盆地的軍閥。
只要守住關隘,誰也別想進入四川。
曹操這樣想,劉備還這樣做了。
劉備真的就留在了四川當王了。
當然,劉備也有他的想法。
沒有漢中,就沒有四川。劉備辛辛苦苦拿下漢中,為了保住勝利成果,他把都城定在了成都,只要人在成都,四川和漢中都不會失。
但是,把集團實力存在成都,那就意味著,你有可能出不去了。
為什麼吶?
劉備要從漢中進攻曹魏,要翻越秦嶺,是非常困難的,當年諸葛亮六出、姜維九伐,都無功而返,就是這樣的原因。
當然,當時劉備是不需要操心這個的,因為他手裡還有荊州。
從東方的荊州,向北攻擊河南,這樣就輕鬆多了。
當年,諸葛亮給劉備出主意的那篇著名的《隆中對》裡就是就寫了的,「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段話,說的就是劉備有兩條戰略進攻路線選擇,一條從荊州向北進攻、一條從漢中向北進攻。
當然,關羽後來大意失了荊州,容易的進攻條路線不存在了。
而關羽失去荊州,其實和劉備定都成都有關係。
你想,成都離荊州多遠啊。荊州要是出事,請問劉備你怎麼去救。當你得到消息,再整理兵力,黃花菜都涼了。
而事實證明,遠在成都的劉備集團,對失去荊州是後知後覺的。
當然,這個和關羽不提前和劉備打招呼就北上用兵有關。
但是,如果當時劉備離關羽近一點,荊州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容易丟失了呢?
遠在成都的劉備,對荊州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也正因為劉備定都成都,造成荊州易失,也造成他之後的蜀漢集團,不得不一直龜縮在四川盤地。
這就是曹操給劉備下的套,曹操用漢中做誘餌,把劉備困死在四川。
05
那麼,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劉備應該怎麼做呢?
漢中,是要的,沒有漢中就沒有四川。
但是不能因為漢中得來不易,就把都城定在成都。
成都在四川盆地深處,定都成都,再把漢中拿下,意思就是靠著秦嶺的屏障過小日子,不打算出來殺伐征戰了。
最佳的定都位置,是重慶,即巴郡之地,具體就是江州。
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巴郡地區都可以很快馳援荊州
重慶是四川東邊的出口,從三峽出來就是荊州。定都重慶,才可以有效地協調東出荊州和從漢中北上這兩條線。
這個協調,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實際的戰術上的影響。
如果當年劉備定都重慶。那麼對關羽在荊州的行動,就會有更大的影響和支持,關羽就未必能丟掉荊州。
即使丟了,也可能馬上能奪回來,因為距離大本營近。這是一個影響。
第二個影響呢?是心理上的。
對比一下就知道了。抗戰的時候,國民政府被迫退守四川,當時也是面臨成都和重慶兩個選擇。
那應該定都在哪裡呢?表面看當時成都的安全環境要明顯優於重慶,城市基礎設施也更好,但是,蔣介石還是決定遷都重慶,哪怕因此要承受更多的敵機轟炸,也在所不惜。
為啥?
把重心放在重慶,就是在保持戰鬥態勢,向外界表明決不放棄,一有機會,就要衝出來和敵人血戰到底。
而定都成都,就等於向世人表明,不打算再打了,想要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了。
戰時陪都重慶,是不是比成都更合適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們能想像:劉備定都成都,尤其是繼位人諸葛亮在成都扎根之後,整個蜀漢政權的矛盾結構就變了。
主要矛盾再也不是蜀漢和曹魏的矛盾,而是外來戶劉備集團和本地益州四川集團之間的矛盾。
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看起來是對外作戰,但是很大程度上的意圖也是在處理內部矛盾。
明眼人都知道,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對外抗衡中原,已經不可能了。
宋代的蘇洵不就說嘛:「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諸葛亮放棄荊州而扎根四川,我就知道他沒有什麼戲了。
曹操給劉備下的套,劉備還真鑽進去了。
困在四川盤地的劉備集團,再也無法實施諸葛亮當年的隆中對戰略。
可以說,劉備是得了漢中,失了天下。
論下天下這盤棋,曹操比劉備,還是高那麼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