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是曹操的祖先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解惑!
其實,曹參作為一名丞相,在歷史上並不是特別的出名,他有一個成語「蕭規曹隨」,說明他雖然能力比不過蕭何,但是腦子非常靈活,也很明白治理國家應該怎麼做。只不過,既然曹參能力不是很強,為什麼還會成為漢朝的第二代丞相?而曹參之後,漢末時期的曹操,很多人懷疑他和曹參之間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曹參會不會是曹操的祖先呢?這一點應該如何證明?
1.曹操和曹參
曹操史籍記載他是西漢名相曹參的後代,曹參我們知道他是追隨劉邦一起打下漢朝天下的人,後來漢朝建立蕭何做了第一任丞相,曹參是繼蕭何之後漢朝的第二位丞相,他當丞相的時候做事完全遵循蕭何在位時制定的規章制度,因此後來也就有了蕭規曹隨之說。
據《三國誌 魏書 武帝紀》原文記載:「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這裡已經明明白白的寫出而來曹操是曹參的後代,那麼為什麼還要討論曹操的出身呢?這裡的問題就是處在後面的記載,漢桓帝在位的時候曹騰是中常侍大長秋,但他是宦官沒有後代於是就收養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曹嵩,曹嵩就是曹操的生父。曹嵩的身世在當時沒人知道他究竟來自哪裡。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既然曹操的父親曹嵩身世不明,那麼怎麼就能斷定曹操是曹參的後代呢?為什麼在同一個傳記裡關於曹操的身世會出現這樣自相矛盾的結果呢?
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 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三國誌 魏書 武帝紀》
首先我們來看,關於曹操是曹參之後的說法,最早記錄是在《魏書》裡的,《魏書》的作者是王沈,他是曹魏的史官,根據他記載的曹操的身世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這個親戚攀的遠,順便也抬高了曹參的身份(曹參只是一個小吏出身)。我們知道王沈是魏國的史官,曹操作為魏國的實際開創者,王沈給曹操作傳記肯定是有故意美化曹操的嫌疑,所以我們說曹操是不是曹參的後代這個還有待商榷。
在用一時期卻流傳著另一種關於曹操身世的說法,曹操的出身是出自夏侯氏,這種說法來自《曹瞞傳》,曹操的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如果按輩分來排的話曹操和夏侯惇竟然是堂兄弟。
「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這種說法靠譜嗎?小編認為這種說法的可能性不大,曹操和夏侯氏的關係,只在《三國誌 夏侯淵傳》裡簡單的提了下,據記載夏侯淵的老婆是曹操老婆的妹妹,也就是他們之間是連襟關係(連襟,姐夫與妹夫之間的互稱)。夏侯淵與夏侯惇是族兄弟,如果曹操真的是姓夏侯氏,那麼在夏侯淵和夏侯惇的傳記裡肯定會提到他們和曹操之間的關係。那麼在夏侯淵和夏侯惇傳記裡完全沒有提足見說明了曹操原本姓夏侯的說法並不成立。
綜合上面所說,小編認為曹操既不是西漢名相曹參之後,也不是出自夏侯家族。曹操的身世最多可以查到的是他的父親曹嵩,以及他的養祖父曹騰。但是後來曹操打下了曹魏基業,他的兒子曹丕也當上了皇帝,自然就要重新修修家族史,往上追溯幾代正好到了西漢有個姓曹的名人,這個人也就是曹參,於是就選擇這個形象比較好地位比較高的人來做自己的先祖。追認先代名人作為自己的先祖是歷代開國皇帝慣用的套路,這樣的做法既提高自己的形象,又能使人們對他臣服,這種做法在古代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現象。
2.曹參為什麼能當上丞相
漢初的曹參。曹參也是跟著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大功臣,帶兵打仗的功勞只在韓信之下,一生帶兵攻下了兩個國家,一百二十二個縣。除軍事實力,在政治方面也很厲害,是個難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才。
漢高祖稱帝之後立的宰相是蕭何,等到傳位給漢惠帝的時候,蕭何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眼看著就要撐不住了。漢惠帝就讓蕭何推薦一個能繼承他位置的人才,蕭何就推薦了曹參。
於是曹參就這樣成了宰相,接了蕭何的班。但是曹參上位之後,不但沒有頒布什麼新的綱領,出台什麼新的政策,反而一直沿襲舊制,每天就喝喝茶聽聽曲逛逛街泡泡妞,幾乎可以說得上是無所事事。
漢惠帝覺得曹參這樣不行啊,本來就是呂後掌權,自己就沒啥政績,曹參再這樣湊數其間,顯得自己這個皇上持祿啊。於是漢惠帝就找曹參單獨聊天,覺得應該讓曹參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不要再每天這麼呆下去。
曹參於是就回復說,陛下,你覺得你比先帝更聖明嗎?漢惠帝哪敢僭越,趕緊說自己當然比不上他父親劉邦了。然後曹參又說,那我比蕭何更厲害嗎?皇上想了想,說好像還是蕭何更賢能一點。
曹參就順著台階往下說,您看您也沒有先帝厲害,我也沒有蕭何厲害,他們定了那麼完善的規矩,我們就一直沿用不就行了嗎?漢惠帝一聽似乎也很有道理,於是就默認了曹參每天喝喝酒聽聽曲的工作體式格局。
那麼曹參為何一定要這樣做呢?其實他不是沒有能力,只是沒有施展而已。有幾個緣故原由,首先漢朝當時本來就幾乎到了生靈塗炭的程度,秦朝大興土木,到秦末漢初楚漢爭霸的時候也是戰火連綿烽火連天,所以老百姓們真的特別很是需要養精蓄銳的時間。
3.曹參為何不務正業
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蕭何病故,曹參接任西漢相國。臨行之時,曹參向自己的繼任者交代齊國的政事,說你的任務很簡單,只要管理好齊國的監獄和市場就是頭功一件。繼任者不開竅,反問道:「監獄和市場難道是治理齊國的頭等大事嗎?」曹參說:「這兩個地方是善惡並存,魚龍混雜之地。這兩處一亂,一國的秩序便亂了,因而我將此事作為頭等大事托付於你。」交代了齊國的事,曹參到長安走馬上任。
可是沒料到,新上任的曹參沒有任何動作。他不僅一切事情都按照蕭何過去定下的規章制度辦,在任用幹部上,他不選那些能言善辯、喜好舞文弄墨之輩,而專門選用那些不善言辭、行事謹慎、性情敦厚的人。而且,曹參的工作效率也很低,很多公文積壓著不及時處理,最糟糕的是,他上班喝酒,下班回到府中還喝,經常與下屬在相府的後花園裡,大喝大唱。
曹參整日昏天黑地地醉酒,又不理政事。惠帝心裡直犯嘀咕,於是吩咐曹參的兒子曹窋說:「你去問問你家老爺子,他新任相國,為何成天買醉不理政事,長此下去,天下不知會亂成什麼樣。」曹窋點頭應允,把惠帝所言原原本本講給曹參聽。曹參聽罷,勃然大怒,命人打了兒子200籐條。並給兒子下令,滾回宮裡伺候皇上,國家大事你小子少插手!
惠帝知道此事後,在上朝的時候就責問曹參為何要打曹窋,曹參沒有正面回答惠帝的問題,而是不慌不忙地取下頭冠,拿在手上,反問道:「陛下您與高祖皇帝相比,誰更英明神武呢?」惠帝一愣,說:「朕當然無法與先帝相比。」曹參又問:「那麼,陛下您覺得臣與蕭何相比,誰更賢能呢?」惠帝誠懇地說:「你恐怕比不上蕭相國。」「這就對了!」曹參拍手說道。
曹參接著解釋道:「先帝與蕭相國平定天下,國家法度已建立齊備,臣以為恪盡職守、嚴格遵循法度就是最明智的選擇。漢朝經過了三年滅秦戰爭,四年楚漢戰爭,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清靜無為不擾民,便是治理天下的訣竅,猶如太極功夫中的四兩撥千斤。」
接下來,曹參開始分析自己的黃老學說:秦朝滅亡的原因,就在於法令太苛刻,譬如有一條法是「偶語者棄市」,兩個人站在街上私語就是犯法,這多嚇人。而儒家又太繁瑣。因此清靜無為就是最好的選擇,人民不主動犯法,就不要去騷擾人民,不擾民,民自安,社會便會和諧。
惠帝頓時醒悟,認為曹參言之有理。蕭何制定的法令嚴明周全,曹參接任相國後謹慎遵循,無為而治,天下庶民皆可安居樂業,這就是最大的貢獻。再想深一點,如今呂後權傾朝野,連自己這個皇帝都是個傀儡,何況曹參這個繼任的相國。試想,倘若大刀闊斧地推行新的政令,他的下場很有可能比韓信、英布、彭越等人更為淒慘。
表面上,曹參每日放縱飲酒,只圖自保。實際上,無所作為卻是一種最大的作為,這樣才能讓天下安定、和諧。「黃老之治」的治國神功,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無為而治,這是一種安定天下的政治手段,也是一種混官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