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袁紹和曹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公元198年,袁紹第三次集結大軍對公孫瓚予以最後一擊,公孫瓚在幽州的最後據點——易京(今河北雄縣)被重重包圍,易京,臨易河、通遼海,公孫瓚久據此地,曠年累月地經營,建樓數十重,互為奧援。他居住在中間高達十丈的台樓上,以鐵作門,拚死抵抗。可天下沒有攻不破的城池,城破之日,公孫瓚斬妻殺妾,然後自焚。
袁紹統一了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囊括了冀、青、幽、並四州,他的聲望達到了人生巔峰,擊槊中流、飲馬長河,兼併天下將指日可待。
公元199年,漢獻帝劉協欲除曹操,發生了衣帶詔事件。董承舉火為內應;劉備縱馬為外援。劉備又派孫乾星夜趕往冀州找袁紹,請其渡黃河,三方共擊曹操,則漢室可興、大業可成。
袁紹的大謀士參謀田豐按捺不住激動,領了孫乾立刻找袁紹,說此為千載難逢的大機會,機不可失。
本以為袁紹會兩眼放光,拍案而起,誰承想他雙眸黯淡、落落寡歡、無精打采,推說小兒袁尚重病,自己方寸已亂,無心出兵,請劉備自求多福。田豐跌足,泣血相爭,袁紹不聽,坐視曹操從容平叛。
兒女情長,人皆有之,如果袁紹只是普通的機關幹部,那無須非議,他盡可以抱愛子去打針吃藥,哪怕三天三夜陪床,單位開個請假單就是了。
但他處在至尊的地位上,就必須負這個位置上的責任,他要為政權負責,為他治下的民眾負責。只沉迷於家務就是瀆職、就是不作為、尸位素餐,不配待在這個位置上。
這是袁紹最接近勝利的機會。1700年後的我寫到這裡,也大有之悵恨之慨,雖然我不喜歡他。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
公元200年2月,袁紹發佈討曹檄文,其中「贅閹遺丑、豺狼野心、除忠害良、專為梟雄」等詞句,把曹操罵得坐立不安,肝膽俱裂。文章出自袁紹的一支筆陳琳,陳琳和曹操曾一起在大將軍何進府中供職,彼此知根知底。
檄文既出,袁紹吹響了攻曹的進軍號,此時他情緒大好,躊躇滿志,大有畢其功於一役的豪情。而去年竭力慫恿發兵的田豐,此時卻竭力反對出兵。
他認為機會已失,只有靜觀待變,曹操,兵精糧少;袁紹,糧足兵多卻不精,此時應避免和曹決戰,只用騷擾手段,不斷以偏師襲擾、搶掠曹操屬地,讓他疲於應付、勞而無獲,無法集中精力發展生產,民窮而兵乏,而袁紹藉機內修政治、外結英雄,這樣三年後就能一戰而定北方。
可見田豐提出的大戰略多麼正確,三年定天下的計劃不可謂不迅速,可袁紹不聽,他只爭朝夕。去年本有好機會,袁將軍不幹,今年沒有機會,他卻迫不及待,他是和田豐賭氣嗎?難道就是要屬下知道,他的領導藝術是出神入化,難以捉摸的?
領導思想一旦被部下左右,部下豈不比領導更高明?可袁紹不明白,這份事業是他自己的,不是什麼國家的,更不是田豐的,田豐是出於忠心,才直言不諱的,他本可以順著袁紹說話,諂媚袁紹,那他的日子就會很好過。他為袁紹好,即便說話不中聽,袁紹也不應該迫害人家,在天下未統一前,就必須虛懷若谷,有容人的雅量,哪怕是裝的。
田豐聖賢書讀多了,武死戰,文死諫的觀念把他害了,他非要把袁紹塑造成明主,讓自己成為忠臣。他的執拗和天真,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被暴怒的袁紹收監了,袁說等他得勝班師後,再治田的罪。
假如袁紹贏了,那麼讓事實教育田豐,他錯了,自己對了,心情大好之下就把田豐放了。大眾就會由衷地讚美:我們的主公是多麼英明和大量,對於那些被實踐證明犯了錯誤的人也給予出路。
後來袁紹完蛋了,那麼一切都無從談起了,袁紹自覺無顏再見田豐,他也不想和田說對不起,就把田豐殺掉。袁紹的面子可比別人的命還重要哦。
曹操評價過袁紹:外寬內忌、色厲膽薄,趨小利而忘命,見大義而惜身。從田豐事件可以看出,此評價一點不錯,曹打心眼裡是看不起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