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勢力非常強盛,他為什麼沒有將漢朝皇帝放在自己身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袁紹的勢力非常強盛,他為什麼沒有將漢朝皇帝放在自己身邊?

袁紹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王允被殺,長安再一次陷於混亂。幾經磨難,漢獻帝劉協擺脫了這些人的控制,向東準備返回洛陽。這時,天下有權勢的諸侯面臨著一個抉擇,要不要將皇帝接到自己的地盤上?當時,勢力強盛名氣最大的袁紹也商量過迎接天子一事,但是最後卻主動放棄了,就這樣皇帝被曹操接了過去。那麼,袁紹為什麼要主動放棄呢?

袁紹集團內部意見不統一

當漢帝還在流浪途中時,沮授對袁紹說:「將軍累世為朝廷輔臣,世代忠義。現如今朝廷流離失所,宗廟殘破損毀,再看各個州郡 ,雖然對外打著起義兵的旗號,內心卻是相互吞併,沒有一個擔憂社稷的興亡體恤百姓。況且如今我們這兒大致安定下來,兵力強盛,士民親附,這個時候向西把天子迎來,把鄴城作為皇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又有誰能抵抗呢?」袁紹打算按照沮授的計策實行,卻遭到了郭圖、淳於瓊的反對。郭圖說:「漢室衰敗,這已經是很久的事情了,今天想再把它興盛起來,不是一件很難是事情嗎?況且如今群雄並起,各個佔據著州郡,各自擁兵,動輒都是上萬,正像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一樣,誰先得到誰就是王者。現在將天子迎接而來,動輒請示聽詔,聽從則權力小了,不聽就是抗命,這不是一個好計策。」沮授再爭辯說:「今天迎接天子,既是得道義,又是和事宜。如果不及早採取行動,恐怕必定有人會搶在前面。權衡利弊不能失去大好時機,成功在於快速行動,願將軍盡早定計。」袁紹最終沒有採納。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郭圖勸說袁紹迎天子建都鄴城,袁紹沒有答應。不管那一說,袁紹集團上層意見不統一是肯定的。

劉協當皇帝不是袁紹的本意

史書大多有這樣一句話:「天子之立非紹意」,這是什麼意思呢?董卓獨攬朝廷大權後,想廢掉皇帝劉辨改立陳留王劉協當皇帝。董卓對袁紹說:「天下之主,應該得到一個賢明之人,每每想起靈帝來,就讓人十分的憤怒。」於是說出來想另立的打算。袁紹說:「現如今的皇上年輕,並沒有什麼過錯宣揚於天下。如果你違背禮制一意孤行,廢嫡立庶,恐怕眾大臣不會擁護你。」董卓說:「你小子敢這樣!天下的事情,難道不是我說了算嗎?我想這樣,誰敢不服從於我!」見董卓發怒,袁紹恐怕招來殺身之禍,於是應付董卓說:「這是國家的大事,我想回家和太傅商量一下。」袁紹的叔叔袁隗當時任太傅,所以用這句話來應付董卓。董卓又說:「劉氏的這個種不能再留下。」袁紹也大聲說:「天下強健者,難道只有董公你一個人嗎!」然後橫刀給董卓作揖。董卓一時想不到袁紹會這樣,竟然讓袁紹走了。而袁紹害怕董卓迫害,逃亡去了冀州。事後不久,董卓果然將皇帝劉辨廢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這就是說,不管袁紹當初真心是為了國家,堅持了正義,針對的完全是董卓,但劉協能夠成為皇帝,並不是袁紹的本意,相反,劉協成為皇帝,袁紹還是反對的。如今把這樣一個皇帝迎接到自己身邊,袁紹心裡不舒服是肯定的。至於後來他看到曹操使用這個皇帝得大於失,那確確實實是後來的事,在是否迎接時,他確實心裡彆扭。

袁紹野心太過急切

當然,封建社會君臣關係是固定的,就是曾孫輩的人當了皇帝,你也得跪下來拜他,所以,一個臣子是不應該心裡有什麼不舒服或者彆扭的。問題是這時候的袁紹不一樣,他覺得自己已經兵強馬壯,有了奪取天下的資本,況且漢家天下衰落,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天下即將到他的手裡了。曹操把皇帝迎接到許縣後,緊接著收復了河南,關中的諸侯也都表示歸附朝廷,袁紹感覺到了種種威脅,想讓曹操遷都鄄城,說這樣可以離自己近一點,遭到了曹操的拒絕。曹操以朝廷的名義給了袁紹一個太尉,袁紹覺得在曹操之下是一種恥辱,非常憤怒,說:「難道曹操忘記了我數次救他的恩情,現在以天子的名義來命令我嗎?」曹操現時還不能和袁紹撕破臉,將大將軍一職讓給了袁紹。再不久,袁紹打敗了公孫瓚,野心進一步表露,對朝廷的上貢也逐漸稀少。袁紹私下裡對主簿耿苞說:「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那意思就是說,漢朝的命數已經完全到頭了,袁氏是黃胤,黃胤代替赤德,這是上天的意志,我應該順應上天的意志,替代漢朝為皇帝。袁紹讓耿苞到將軍官吏中散佈這個消息。很多人議論認為,耿苞這是狂妄至極,妖言惑眾,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是該殺的,袁紹見人心仍然在漢,就將耿苞殺掉以撇清自己。

所以說,袁紹沒有將漢獻帝劉協接到自己的地盤,既有他政治上的短視,也有他野心擴張的盤算。只不過,能力的不足,眼光的短淺,不足以支撐他的這個野心實現罷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