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殺田豐的原因是什麼 換做是你也會這麼做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袁紹殺田豐的原因是什麼 換做是你也會這麼做的

對袁紹怒殺田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戰後,惱羞成怒的袁紹把戰敗的責任怪在田豐身上,下令殺死了已經被他關在大牢裡的田豐。後人紛紛據此批評袁紹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其實,拋開那些雲遮霧罩的歷史細節,我們就會發現,袁紹殺死田豐並沒有錯,如果當時換成你也會這麼幹。

田豐智慧絕倫,是三國最好的謀士參謀之一。袁紹招攬了田豐做這謀士參謀後,對他很是信任。靠著田豐的計謀,袁紹平定了整個河北,實力大增。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此時,經過多年的混戰,北方只剩下袁紹和曹操兩大軍事集團,袁紹為了一統北方勢必要吞併曹操。可是,在採取討伐曹操的戰術上,袁紹和田豐產生了矛盾。袁紹一貫不把曹操放在眼裡,覺得自己勢力強大,根本不用怕他,堅決主張趁曹操沒有強大起來之前以絕對優勢兵力碾壓對方;而田豐則恰恰相反,他認為袁紹雖然佔據冀、青、並、幽四州,盡有河北之地,兵威正盛,但是曹操也佔據著兗、徐、豫、司四州。當時,漢朝一共十三個州,袁紹和曹操兩個人各佔四個,一共佔了八個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們都是勢均力敵的對手,就算袁紹實力強大,應該也是比曹操強大一些而已,不可能強得太過懸殊。因此,田豐認為現在時機不成熟,不必急著和曹操決戰,建議休養生息,改以精銳部隊輪流出擊騷擾曹操的前方,以持久戰和消耗戰使曹軍疲於奔命,這樣用不了兩三年,曹操便會拖垮了。田豐做為一個謀士參謀,在戰前把自己的滅曹之計獻給袁紹是應該的,可是,這一次,田豐卻連犯三大錯誤,不僅害袁紹功虧一簣慘敗官渡之戰,還最終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一、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再三干擾袁紹的決策,挑戰袁紹的權威

袁紹一直把田豐當做自己的第一謀士參謀,平時對田豐言從計行。可惜,田豐卻因此認為袁紹身邊的其他謀士參謀都沒有他厲害,就恃寵而驕起來,甚至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在多次決策中被袁紹否決後仍據理力爭,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立場,經常令袁紹下不了台,這令袁紹很不高興,已慢慢疏遠了田豐。這次田豐又再犯了此毛病。如果田豐提出建議,袁紹並不採納,田豐就此而止,袁紹也只是內心反感田豐而已。畢竟出發點是對的。但是田豐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自己和袁紹唱反調。而且還是公然的唱反調。這讓袁紹就有點下不來台。這是對袁紹權威的公然挑戰,如果袁紹採納田豐的建議,則等於田豐是否定了袁紹的權力。這是任何在位者都不願意看到的現象。

二、公開表態不支持袁紹打官渡之戰,一再發表沮喪士氣的言論,造成軍心動搖。

田豐見袁紹不採納自己的建議,在軍隊已經出征的情況下,還做死地在軍隊中公然唱反調,建議軍隊應該馬上停止前進,一再發表沮喪士氣的言論。此舉攪亂了廣大將士的思想,嚴重地影響了軍隊的士氣,造成了軍心動搖。兩軍作戰,士氣是非常重要的,開戰後,已方的高級重要人物公然散佈這種失敗言論,這意味著什麼?袁紹為此索然大怒,認為田豐是有意散佈失敗情緒擾亂軍心,想拿他來祭旗,但被人勸住了,後來下令給田豐戴上腳鐐手銬囚禁起來。

三、寧願坐牢也不協助袁紹,坐看袁紹失敗來證明自身的正確。

官渡之戰打響後,田豐雖然被關在牢中,但做為袁紹的頭號謀士參謀,只要他向袁紹認個錯,相信袁紹還是會放他出來的,畢竟袁紹也需要田豐的。可是田豐卻自視清高,死不肯認錯,還一直散佈失敗的言論,坐看袁紹失敗來證明自身的正確。尤其重要的是,因為他久居高位,身邊自然聚集了一幫死黨,由於他採取這種不積極協助袁紹的態度,導致他的同黨也有樣學樣,在戰爭中肯定也是開口就是敵軍威武,我軍渣渣,如果開戰,我軍必亡等言論。發生這種情況,換誰當領導都會氣憤啦。

公元199年,袁紹挑選精兵十萬,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序幕由此拉開。官渡之戰開始後,袁紹是一直攆著曹操打的,曹操一度讓袁紹打得都快絕望了,要不是荀彧等人給曹操打氣,曹操都想就放棄官渡,退守許昌了。在袁紹眼看就要勝利的時刻,他手下的另一名謀士參謀許攸因兒子貪污的事情被告發投奔曹操,他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奇襲烏巢,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袁紹軍隊聽到烏巢被破,本來一直被失敗言論籠罩的隊伍馬上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導致了大軍崩潰。 袁紹功虧一簣,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戰後,惱羞成怒的袁紹惱恨田豐動搖軍心致此大敗,馬上下令殺死了已經被他關在大牢裡的田豐。

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團隊內部總會存在分歧,在討論階段,大家可以隨便發表不同意見。但是等做出決定後,所有的人都應該放棄分歧,努力把這件事做好,而不是開口閉口給大家潑涼水。所以說,田豐死得並不冤,換了誰在袁紹那個位置都會處死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