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年,曹操十分的為難,不知道是該選擇自己的長子曹丕為世子,還是應該選擇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曹植為世子。曹丕很早的就在曹操帳下做官了,他當時任五官中郎將,然而即使他有很多歷練的經驗,為人也是非常受到打架的認可。但是他的名氣才學是比不少他的弟弟曹植的。為了爭得世子的位子。曹丕就派人向賈詡求一個方法。賈詡聽了之後並沒有馬上的就告訴曹丕給他出主意,而是對他說你應該他先是希望曹丕可以弘揚道德,培養氣度,實踐士人的責任和義務,勤勤懇懇,孜孜不倦,同時只要曹丕不做違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聽完之後就開始回家磨練自己的這些品性。後來曹操找了賈詡問自己該如何立世子。賈詡先是不不回答,後來又援引劉表袁紹作出解釋。曹操一聽,便在這一年立了曹丕為世子。
曹操聽到賈詡的回答後,最終下定決定立當時的長子曹丕為世子,主要是因為袁紹曾經廢長立幼。由於袁紹更喜歡次子袁尚,於是他將長子袁譚過繼給了自己的兄長,就此袁譚成為了袁紹的侄子,而袁尚則成為了袁紹的長子。正因為袁譚被過繼,他就此失去了繼承人的地位。在此之後,袁紹再直接指定袁尚為繼承人,袁尚成為繼承人就名正言順了。正因為袁紹有了這一步廢長立幼的動作,使得在袁紹死後,袁譚與袁尚因爭奪袁紹的繼承人之位內鬥嚴重,才會導致後來袁紹勢力的破滅。那袁紹的失敗,真是因為廢長立幼導致的嗎?
實際上,袁紹的失敗,主要是在袁紹已經完成托孤合法的情況下,其勢力中幕僚的矛盾,如如辛評、郭圖對袁譚的影響。當時袁紹的謀士參謀團可以分為三大派系,其中袁紹去勃海時,就投奔袁紹,成為袁紹心腹的逄紀、許攸是一派;袁紹為討董盟主時投奔冀州而去的穎川辛評、辛毗、郭圖、荀諶等是一派;袁紹在接管冀州後,接管的韓馥州府人才,入冀州沮授、審配、田豐等是一派。審配在坐鎮鄴城時,與逄紀、辛評和郭圖等人不和,因此審配支持袁尚時,辛評與郭圖則直接支持了袁譚,這才有了後來繼承人之爭。
而在袁紹還在世時,這些派系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出現了。在南征曹操之初,督各路兵馬的本應該是沮授,然而在郭圖的挑撥之下,袁紹又讓穎川的淳於瓊、郭圖分了沮授的軍權。當時冀州別駕從事田豐反對南征而讓袁紹打入獄,在官渡戰敗後,冀州士兵懷念田豐,袁紹卻聽信了逄紀的讒言而將殺害了田豐。而在官渡之戰時,許攸的家人在鄴城違法,當時冀州審配嚴懲不貸導致許攸叛逃,使得曹操絕境逢生,大將淳於瓊也因此陣亡。
可見在袁紹在世時,辛評、郭圖和袁譚雖然有成為繼承人的想法,但不敢造次,而在袁紹去世之後,他們就開始謀劃爭奪繼承人的事情了。而袁紹手下的謀士參謀集團正因為心不齊,才會影響了袁紹的判斷,最為關鍵的是,他們直接逼反了許攸,讓曹操有了可乘之機,這才有了火燒烏巢之事,不得不說,若這些謀士參謀能團結一心,內部一致對外,只怕曹操根本沒有獲勝的機會。
袁紹集團大多是衝著袁紹的名氣來的。因此官場上的風氣十分之差,謀士參謀之間也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袁紹在世的時候,這些人尚且能為了袁紹工作,當袁紹死了之後這些人就釋放了自己的天性,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小九九,這才使得袁紹集團那麼快的分崩離析被逐個擊破。這一切也不全是廢長立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