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備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1.
《三國演義》是極端「尊劉抑曹」的,但小說裡寫劉備,除了極力突出他的寬厚仁慈之外,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會跑」和「善哭」。他最後成就帝業,也是文靠諸葛亮,武靠關張趙雲,自身沒有特殊的本事。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這樣的嗎?
我們且慢慢來看。
《三國演義》裡劉備的出場是作者大書特書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
翻開《先主傳》(《三國誌》卷三十二,蜀書二),和《演義》的描述大致相似,個別語句略有不同:「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演義》和《三國誌》都說劉備身具異相,大耳垂肩,雙手過膝。也許劉備確實耳朵比較大(所以老被人罵大耳賊),胳膊比較長,但「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肯定是有點誇張了。耳朵能垂到肩膀上,自己不用照鏡子也能看到,這樣的形象,除了寺廟裡的佛祖,我沒有見過;手垂下來可以超過膝蓋,這樣的臂展,怕是美國的籃球巨星也望塵莫及了。
這種誇張的寫法在歷史上很常見,許多帝王似乎都是身具異相,比如《史記》裡說劉邦不僅「隆準而龍顏」,左腿大腿上還長了七十二顆痣,再比如什麼「重瞳駢脅」「鷹視狼顧」等等,不一而足,其實不過是後人故意神化罷了。
劉備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說話,喜怒不形於色,我們看來,他的性格比較深沉內斂,是個能在心裡做事的人,這一點和曹操的任情率性不同。《三國誌》裡說他「善下人」,《演義》裡改成了「性寬和」,好像也差不多,但「尊劉」的傾向性還是很明顯的。「性寬和」是本性,是發自內心地對人好;「善下人」就不同了,或許帶有表演的成分。
還有幾句,這種傾向表現地更突出,《三國誌》裡說劉備「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喜歡聲色犬馬,喜歡漂亮衣服,這就和曹操、袁紹等紈褲子弟的早年表現很相似了,所以《演義》裡自然不會有這樣的話,改成了「素有大志」「事母至孝」。這樣,缺點沒有了,優點增加了。
《演義》裡接著寫了劉備少年時期的一件逸事,他家外面有一棵大桑樹,「童童如車蓋」,於是有相者說:「此家必出貴人。」劉備小時候和小朋友在樹下玩,說:「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認為劉備非同尋常,就常常資助他。
這個故事在《先主傳》裡也有,裴注引用的《漢晉春秋》裡記載,看了那棵桑樹,是一個叫李定的人說「此家必出貴人」。但後面就不同了,當劉備說出「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的話時,他叔父是斥責的,他說:「汝勿妄語,滅吾門也!」而且,他叔叔叫劉子敬,不是劉元起。劉元起是劉備同宗劉德然父親,劉備、劉德然和公孫瓚曾同在盧植門下學習,劉元起常常資助劉備,家裡人問他,他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2.
劉備家窮,甚至要靠「販履織席」養家餬口,但好在得到了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的資助,「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靠著這個拉起了一支兵馬,但估計人數並不多。《先主傳》裡沒有「桃園結義」的情節,但關羽、張飛大約就是在這時投奔劉備的。
黃巾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建立地方武裝,劉備就率領這支人馬參加了平定黃巾的軍事行動。這段情節,《演義》裡的描寫很精彩,但細節肯定是小說家的虛構,不必深究。
因為在平定黃巾之中立了功,劉備被任命為安喜縣的縣尉。裴注所引的《典略》卻有不同的記載,平原人劉子平知道劉備「有武勇」(這和《演義》裡給我們的劉備印象不同),就推薦他參與平定張純反叛的戰鬥,在戰鬥中,劉備受了傷,就倒地裝死,賊兵離開後,有人用車拉著他,才逃脫性命。後來因為軍功被任命為安喜尉。
無論如何,劉備迎來了人生的第一份官職。有意思的是,後來的老對手曹操的第一份官職也是縣尉。當然,劉備在縣尉的職位上就遠沒有曹操那麼風光,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一件值得記住的事情,就是「怒鞭督郵」。
沒錯,「怒鞭督郵」的是劉備,不是張飛。《演義》裡安在了張飛的頭上,這樣一改,是寫出了張飛的直爽和莽撞,卻使劉備少了幾分血性和剛烈。
《先主傳》記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典略》記述得更為詳細,當時要淘汰一批因討伐黃巾立了功的官員,劉備懷疑自己在淘汰的名單之中。督郵來到縣裡,住在傳捨,劉備去拜見,督郵卻稱病不見劉備,劉備很生氣,就帶著士兵衝進去,綁了督郵,把自己的印綬拴在督郵的脖子上,然後把他綁在樹上,打了一百多鞭子,還想殺掉他,督郵百般哀求,才放了他。
劉備此後擔任過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職,後來投奔公孫瓚,也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行動。裴注所引的《英雄記》記載:「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
在討伐董卓的隊伍裡,劉備只是很不起眼的一支,沒有出彩的表現。《演義》裡「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精彩橋段,在正史裡都找不到痕跡。
後來,公孫瓚推薦劉備為別部司馬,讓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同抵抗袁紹。劉備立了戰功,先後擔任平原令、平原相。
在平原,郡裡有個叫劉平的人,一向瞧不起劉備,認為居於劉備之下是一種恥辱,就派了一個刺客去刺殺劉備。但這個刺客不忍心下手,把事情告訴劉備後離開了。所以《先主傳》說他「其得人心如此」。
裴注所引的《魏書》記載,劉平的刺客來了,劉備不知道,待這個刺客非常好,刺客很感動,就把情況告訴劉備後離開。劉備把平原治理得很好,很得民心,「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3.
曹操征討徐州時,陶謙向田楷求救,田楷和劉備一起來救。這時劉備只有一千多士兵及幾千饑民,陶謙給他增加了四千丹楊兵。曹操退走後,陶謙上表推薦劉備為豫州刺史,讓他屯駐在小沛。這樣,劉備就依附了陶謙。
後來陶謙病重了,對別駕糜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於是陶謙死後,糜竺就帶人迎接劉備作為徐州之主。這就是《演義》裡所寫的「三讓徐州」。
後來,劉備和袁術交戰的時候,早先來投奔劉備的呂布趁機偷襲下邳城,下邳守將曹豹反叛,偷偷地迎接呂布,呂布俘虜了劉備的家人。劉備只好向呂布求和,呂布還給他家人,讓劉備屯駐小沛。
《英雄記》記載,劉備讓張飛守下邳,自己帶兵和袁術交戰。曹豹是陶謙舊將,張飛想殺掉他,曹豹在軍營堅守,並派人去招呂布,呂布帶兵來取下邳,張飛敗走。《演義》裡情節基本是照此安排的,只是多了張飛醉酒鞭打曹豹的細節。
劉備在小沛招兵買馬,實力有所增強,再次和呂布發生了衝突。呂布出兵,劉備敗走,投奔了曹操。《英雄記》記載,呂布派人去河北買馬,被劉備所搶,呂布就派高順、張遼攻打劉備,抓住了劉備的家人。
曹操帶著劉備東征呂布,在下邳生擒並殺掉了呂布。劉備找回了家人,隨著曹操回到許都,曹操推舉他為左將軍,對他非常好,「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演義》裡有漢獻帝劉協排譜序認劉備為「皇叔」的情節,但《先主傳》裡沒有提到。
《演義》裡「煮酒論英雄」的情節在《先主傳》裡是這樣寫的,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當時劉備正在吃飯,嚇得「失匕箸」,就是把把筷子都掉地上了。裴注引用的《華陽國志》記載,當時正好打雷,劉備趁機對曹操說:「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
車騎將軍董承接受了獻帝的「衣帶詔」,密謀誅殺曹操,劉備參與其中。正趕上袁術想要投奔袁紹,要經過徐州,曹操就派劉備帶領朱靈等人去攔截袁術。袁術病死後,劉備殺死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駐守下邳,自己屯駐小沛,派人和袁紹聯合。
「衣帶詔」事洩,曹操派遣劉岱、王忠帶兵攻打劉備,未能取勝。隨後,曹操親自帶兵來攻,劉備逃往青州,家人和關羽都被曹操所擒。
劉備投奔袁紹,《魏書》記載,「紹父子傾心敬重」。官渡之戰時,汝南劉辟等叛變曹操響應袁紹,袁紹派劉備帶兵和劉辟等人騷擾許都。關羽從曹操那裡逃歸劉備,曹操派曹仁帶兵迎擊劉備,劉備失敗,回到了袁紹軍營。
劉備想要離開袁紹,就勸袁紹聯合劉表,袁紹就派劉備再次去汝南。袁紹失敗後,劉備就去荊州依附劉表。劉表親自迎接,待以上賓之禮,讓劉備屯駐在新野。
劉備在荊州呆久了,荊州的豪傑來歸附的越來越多,《先主傳》說劉表因此產生了疑心。劉表派劉備去博望抵擋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惇、於禁等人,劉備設下埋伏,大敗曹軍。
《演義》裡「馬躍檀溪」一段出自裴注所引的《世語》,但孫盛認為並不是事實,他說劉備依附劉表時,如果劉表有懷疑他的想法,不會一直到劉表去世,二人都和睦相處。
曹操北征烏丸時,劉備勸劉表偷襲許都,劉表不聽。裴注引用的《漢晉春秋》記載,曹操回兵後,劉表懊悔了,對劉備說:「沒聽你的話,失去了這個機會。」劉備說:「如今天下大亂,機會很多,如果以後能抓住,就沒什麼可懊悔的了。」《演義》裡的描寫與此相同。
4.
曹操南征劉表,沒等來到荊州,劉表就病死了。劉表的兒子劉琮繼位,派人向曹操投降。
《英雄記》記載,劉表臨死時,上表讓劉備領荊州刺史。《魏書》記載,劉表病重時,把荊州托付給劉備,說我兒子沒有才能,我死之後,你就掌管荊州。劉備推托了,有人勸劉備答應,劉備說劉表對我很好,我要是答應了,人們一定會認為我薄情寡義。
裴松之認為這兩則記載都不可信,因為劉表夫妻素來喜愛小兒子劉琮,早就定下了劉琮繼承荊州的計劃,所以不會讓荊州給劉備。《演義》裡的情節安排和《魏書》相同,目的是為了突出劉備不忍心奪同宗基業的仁厚。
裴注所引的《漢魏春秋》記載,劉琮投降曹操,不敢告訴劉備,劉備過了很久才發覺,派人去問劉琮,劉琮派宋忠去向劉備傳達旨意。當時曹操已經到達了宛城,劉備非常吃驚,生氣地對宋忠說:「你們這樣做事情,不早告訴我,現在砍了你的頭也不足以解忿,但我恥於殺你這樣的人。」有人勸劉備劫持劉琮以及荊州的官吏到江陵,劉備說:「劉表臨死時把遺孤托付給我,我要是這樣做,死後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呢?」
《典略》記載,劉備帶兵撤退,路過劉表墓地時,親自去祭拜,涕泣而去。
這些細節,《演義》裡都有描述。
《先主傳》記載,曹操大軍到達宛城時,劉備屯兵樊城,知道曹操勢大,無法抵擋,只能帶兵撤退。路過襄陽時,諸葛亮勸劉備攻打劉琮,奪取荊州,劉備說:「我不忍心這樣做。」
劉備喊劉琮出來答話,劉琮不敢出面,但城裡的士人和百姓有許多都出來跟隨劉備。等走到當陽縣時,劉備士兵夾雜百姓,共有十幾萬人,輜重幾千車,所以每天只能走十幾里路。有人勸劉備說:「應該拋下大眾,帶兵去保江陵,現在這樣的走法,要是曹操追上來,如何抵擋?」劉備說:「做大事的都要以人為本,這些人來歸附我,我怎麼忍心拋棄他們呢?」
這些情節,《演義》裡都是大書特書的。習鑿齒評論說:「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劉表字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指追隨他的百姓及士人),則甘於同敗。……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曹操害怕劉備佔據江陵,帶領精兵五千急追,一日一夜行軍三百多里,終於在當陽縣的長阪追上了劉備。劉備大敗,人馬輜重大多被曹操虜獲。當陽長阪坡之戰,《演義》裡趙雲、張飛都有出彩表現,容後再述。
5.
劉備帶領餘部敗走漢津,隨後和劉表長子劉琦合兵夏口。劉備派遣諸葛亮去江東結好孫權,兩家結盟,共抗曹操。
裴注引用的《江表傳》記載,孫權派魯肅來荊州弔喪,並與劉備結交,但魯肅還沒到,曹操大軍已到。魯肅在當陽和劉備相遇,問劉備想要投奔哪裡,劉備說想要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魯肅勸他和孫權結盟。劉備非常高興,就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
孫劉結盟後,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但《先主傳》的記述很簡略:「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至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命運終於迎來了轉折,佔據了荊州數郡,實力逐步強盛。
我們熟知的劉備「借荊州」,《江表傳》是這樣描述的,周瑜擔任南郡太守,把南岸的土地分給劉備。劉備在油江口設立大營,改名公安。投降了曹操的劉表部下的官吏和士兵,有許多都來投奔劉備,劉備覺得土地太少,無法安民,又和孫權借了荊州的幾個郡。
這和《演義》所寫的並不一樣。
劉備推薦劉琦為荊州刺史,派兵拿下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劉琦病死後,部下推薦劉備為荊州牧,治所在公安。
《先主傳》記載,劉備勢力增長,孫權感到了畏懼,為了結好,主動把妹妹嫁給了劉備。《演義》裡為了突出劉備和諸葛亮,寫周瑜獻美人計弄巧成拙,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
劉備和孫夫人成親時沒有去江東,但他在婚後是去江東見過孫權的,孫權並沒有生過扣留劉備的想法,相反兩人還相處得不錯,《先主傳》說他們「綢繆恩紀」。
後來,經過幾年的努力,劉備又得到了益州,實力得到進一步增長,但和孫權的利益衝突也越來越嚴重。
孫權想要收回借出的荊州郡縣,劉備不答應,孫權就派呂蒙襲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帶兵五萬來到公安,派關羽駐兵益陽。孫劉兩家的戰爭一觸即發,但這時正趕上曹操打敗張魯平定了漢中,劉備害怕益州有失,就和孫權和談,分出四郡給孫權,引兵去對付曹操。
經過苦戰,劉備打敗曹操,奪取了漢中,然後進位為漢中王,駐守荊州的關羽圍樊城,擒於禁,威震華夏,劉備集團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但這也使得曹操和孫權聯合了起來一起對付關羽,孫權偷襲荊州,殺掉了關羽。
曹操死後,曹丕廢漢自立,改年號為黃初。有人傳聞漢獻帝劉協被害了,劉備就為漢獻帝劉協發喪,然後在群臣的勸進下正式稱帝,年號為章武。
隨後,劉備發兵征伐東吳,想為關羽報仇,但在猇亭被吳將陸遜所敗,蜀軍損失慘重。
劉備敗退白帝城,病勢沉重,就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托付後事,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杜甫有詩感歎說:「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6.
陳壽在《先主傳》的最後這樣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
首先,劉備是個英雄。雖然我們從《演義》裡看到的劉備,除了會跑和善哭之外,好像沒有別的本事,其實歷史上的劉備是真有「英雄之器」的。
在漢末群雄之中,劉備的起步很低,兵微糧少,只能東奔西走,到處寄人籬下,但他每次投靠他人,卻總能得到尊敬和優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劉備是個英雄,是個值得敬重的人物。
比如他投奔曹操時,曹操待他很好,「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而且還說出了那句著名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話。曹操的謀士參謀程昱也很看重劉備,在劉備初來時,就勸曹操殺掉劉備:「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袁紹也很看重劉備,裴注引用的《獻帝春秋》裡記載袁紹評價劉備說:「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演義》裡寫袁紹憑借家世而瞧不起劉備,是和正史不符的。)所以當劉備被曹操打敗去投奔袁紹時,袁紹出城二百里迎接,父子「傾心敬重」。
其他像陶謙、劉表、劉璋等曾經雄據一方的人物,也都認可劉備是個英雄。
所以東晉史學家常璩這樣評價他說:「漢末大亂,雄桀並起。……於時先主名微人鮮,而能龍興鳳舉,伯豫君徐,假翼荊楚,翻飛梁、益之地,克胤漢祚,而吳、魏與之鼎峙。非英才命世,孰克如之!」
劉備的「英雄之器」,突出表現為兩點。
其一就是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劉備待人寬厚,善於用人,所以《演義》裡說三國之中蜀得「人和」。確實,關羽、張飛、諸葛亮等,都是當時的傑出人才,他們能夠始終如一、忠心不二地追隨劉備,不是偶然情況。
劉備對待部下、百姓,甚至對待敵人,都是非常寬仁的。比如伐吳失敗後,道路阻隔,大將黃權不得已投降了曹魏,劉備手下有關官員要懲處黃權的家人,劉備不答應,說:「是我對不起黃權,不是黃權對不起我。」他對待黃權的家人一如往常,而黃權的兒子黃崇也盡忠蜀漢,最終為國捐軀。
其二,劉備為人「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劉備有遠大的志向,性格堅毅,百折不撓,始終不甘心居於人下,這是他「英雄之器」的又一重要表現。
劉備大半生東奔西走,居無定所,卻一直志在天下。
比如在荊州依附劉表時,許汜和他一起與劉表閒談,說到天下人物,許汜說:「陳登是個江湖之士,豪氣不除,我路過下邳去見他,他很長時間不和我說話,自己睡大床,讓我睡下床。」劉備說:「您有國士的名聲,現在天下大亂,希望您憂國忘家,有一點救世的念頭。可是您呢,整天忙著求田問捨求購土地,說的話也沒有一句可以採用的,這正是元龍(陳登字元龍)所瞧不起的,他憑什麼要和您說話呢?如果當時是我,我會自己睡在百尺樓上,讓您睡在地上,還說什麼上下床呢?」
劉備堅毅頑強,算是屢敗屢戰、絕不服輸的典型人物了。赤壁之戰之前,劉備已經四十多歲,接近五十歲了,卻一直功業未就,但他雖然也發出過「髀肉復生之歎」之類的感慨,卻始終沒有放棄,因而最終建立帝業,成為了一國的開國之君。
當然,陳壽也指出了劉備的弱點,「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確實,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國理政,劉備的才能和老對手曹操相比,還是要略遜一籌的。
所以王勃說:「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於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但無論如何,劉備在三國時代,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一位亂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