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首先他是個奸臣。
前不久熱播的《軍事聯盟》和《虎嘯龍吟》在一定程度上對司馬懿進行了美化。"人失去了自己",這是《大軍師司馬懿》反覆渲染的東西。上半部,荀彧對曹操說:"今日的明公,還是當初的明公嗎?"下半部,司馬孚問司馬懿,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初心。而始終如一的諸葛亮,則是全劇的道德典範。作者用意,可見一斑。
《大軍師司馬懿》劇照
如何認定一個歷史人物是不是奸臣,我以為,權大而盜即為奸。也就是說在權力膨脹的前提下,一個人想著盜竊更大的權力,這裡的盜竊也就是篡權。
陳嬌評價司馬懿: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也就是說作為朝廷的棟樑和主心骨司馬懿是毋庸置疑的,司馬懿可得人望,但未必有心於社稷。司馬懿的圓滑從青年時期就表露了,在朝堂和鄉里,他的確很有口碑,但那是因為他積極維護士族網絡、發掘人才,通過"為我所用",縱深自己的權力譜系。可即便如此,也很少人用"清直""仁義"來恭維司馬懿,因為司馬懿和這兩個詞實在不沾邊。
更多時候,他被視為一位隱忍的官僚,他隱忍,不為淡泊名利,為的是等待時機。高堂隆曾提醒曹叡提防司馬懿,他是當時有名的諫臣,看法就很有參考價值。他說:"(陛下)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釭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而司馬懿,恰恰有"鷹視狼顧之相"。
司馬懿一直都是"利益第一,價值第二"的人。他像一隻變色龍,隨時根據形勢轉變策略。曹操時期,他收斂鋒芒;曹丕時期,他鞠躬盡瘁,曹叡時期,他克制隱忍;而到了高平陵之變,他孤注一擲。由始至終,司馬懿都以自家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公元251年八月,這一年司馬懿73歲,一代梟雄司馬懿總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結尾。據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臨死之前將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叫到床前對他們提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驚駭。吾死以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神州,慎之!慎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許司馬懿到死時才真正顯示出自己一絲的忠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