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大概都知道王司徒這個人物。話說諸葛亮率軍第一次北伐時,司徒王朗跟隨大都督曹真前去抵禦。兩軍陣前,諸葛亮、王朗之間打了一場「嘴仗」,結果王司徒被諸葛亮的駁倒,氣憤之下墜馬而死,因此稱作「武鄉侯罵死王朗」。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那麼司徒王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王朗字景興,是東海郯縣人,因通曉經學而出來官,拜太尉楊賜為師。楊賜死後,王朗棄官為老師服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徐州刺史陶謙拜王朗為治中從事,後來朝廷降旨,加封王朗為會稽太守。然而沒過多久,孫策率軍渡江,王朗戰敗被擒,但卻沒有受到加害。曹操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徵召王朗入朝,王朗輾轉來到許昌,「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213年,漢獻帝劉協「加封」曹操為魏公,曹操讓王朗以軍祭酒的身份兼領魏郡太守。之後,王朗歷任少府、奉常、大理,負責管理刑獄,「務在寬恕,罪疑從輕」。曹丕稱帝后,王朗位居三公,被封為司空、樂平鄉侯。227年,魏明帝即位,王朗又得到了加封,「進封蘭陵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二百戶」,同時轉任司徒。
司徒到底是個什麼官呢?原來自西漢末年以來,就將丞相改為大司徒,自此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就成為三公,是朝廷中地位最高的官員。王朗經歷了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先後出任司空、司徒,是曹魏政權的重臣之一,位高權重。王朗雖然死於228年,但他沒有隨軍出征,而是病死的。
王朗的一生看似很平淡,但其實他堪稱是三國時期的大贏家。首先,王朗博學多才,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和他的兒子王肅開創了「王學」,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學術氛圍。才高八斗的曹植就對王朗很欽佩,「英辨博通,見傳異慶;德實充塞於內,知謀縱橫於外;解疑釋滯,剖散盤詰者,王司徒也。」
除了學術上的造詣外,王朗的名望也很高,「齊名中州,海內所宗」。王朗的兒子王肅也是當時的大儒,官至中領軍、散騎常侍。王肅的幾個兒子也混的不錯,王恂官至河南尹、侍中;王虔當過尚書;王愷、王隆都官至後將軍,一直到西晉、東晉,王家都官運亨通,是當時的名門望族。
更重要的是司徒王朗的曾外孫成為皇帝,終結了三國的亂世,重新統一了天下,他就是司馬炎。原來司馬炎的母親名叫王元姬,而王元姬的正是王朗的孫女。司馬昭與王元姬先後生下晉武帝司馬炎。王元姬九歲的時候,就負責管理家中的大小事務,王朗非常喜歡孫女,他斷言,「興吾家者,必此女也,惜不為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