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劉禪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劉禪不是扶不上牆的阿斗,當然要說他的能力,雖然比不上秦皇漢武這樣的雄才,可也稱得上是仁慈、開明的君主。劉禪從小就在戰亂中長大,見慣了戰爭的殘酷和血染的江山,或許這也是他後來在鄧艾圍城時決意投降的原因之一。鄧艾圍城時,劉禪的兒子劉諶說城裡還有幾萬軍隊,姜維等人還在堅守,完全可以勝利,不必投降。劉禪訓斥兒子說:「汝欲令滿城流血耶?」可見劉禪也是知道自己有堅守的條件,可為了成都滿城百姓的安危,為了不讓「天府之國」陷入戰火的摧殘,劉禪還是決定犧牲自己的名聲,換取全城百姓的安全。這一點,在東晉王隱的《蜀記》中評價其為「全國為上之策」。

據諸葛亮集記載,劉禪曾下詔說:「朕聞天地之道,福仁而禍淫;善積者昌,惡積者喪,古今常數也。是以湯武修德而王,桀紂極暴而亡」。可見他並沒有把父親劉備的臨終遺言「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拋諸腦後,而是以此為信條,以仁慈治理江山。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也是千百年來少有的君臣和諧情況,為歷代史學界稱讚,諸葛亮也曾給予劉禪極高的評價:「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朝李密甚至把劉禪的治國政策和齊桓公相比,認為齊桓公得管仲稱霸,劉禪得諸葛亮三分。

劉禪對待大臣的態度很好,沒有像其他兩國一樣強硬,更不像劉備那樣隨意殺人、流放、貶職,劉禪治理蜀國期間,實際上是整個三國裡,官員變動最為穩定的時期。

尤其是對待諸葛亮,不但稱其為「相父」,而且言聽計從,不像前面朝代的兩個相父呂不韋和范增一樣,被兔死狗烹了。諸葛亮死後,劉禪連日傷感,以至於哭暈在床上不能上朝,諸葛亮靈柩運回成都時,劉禪率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雖然劉禪很討厭諸葛亮總攝朝政,在他死後沒有為他立廟,但在眾人的堅持下,劉禪也沒有固執己見,沒有阻止百姓自發地對諸葛亮的祭奠。劉禪不止仁慈,而且很聰明,絕對對得起諸葛亮給他的評價,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馬停止了窮兵黷武的北伐事宜,下詔告誡希望北伐的將領說:「須吳舉動,東西犄角,以乘其釁」,這是諸葛亮北伐的方針,可惜一直都沒實現。在魏延謀反的時候,蔣琬和董允都選擇相信楊儀,認為魏延真是謀反了,又是劉禪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不過在眾人的堅持下,魏延謀反已成定局,劉禪也只好默認了這個事實。楊儀平叛後,劉禪也給魏延保留了最後一點面子:「既已明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有蜀一朝,也是歷史上少有的,沒有外戚、權臣、昏君的朝代,蜀漢立國四十三年,雖偏安一隅,卻是三國時期最為穩定的國家,劉禪實在功不可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