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和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兩個重要骨幹,一個是武將之首,劉備的結義兄弟;一個是文官班頭,雖然追隨劉備比關羽遲了23年,但劉備對他一直信任有加。對於二人的關係,很多論者都傾向於他們之間時有齟齬,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史實的。
東漢末年,劉備集團雖說起點低、起步遲、力量弱,卻也曾發展到幾萬人的勢力,但由於缺乏戰略總規劃,數十年征戰還是沒能建立根據地。作為領袖和骨幹,劉備和關羽都是很困惑的。在駐紮新野期間,歷史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解決難題的重要人物—諸葛亮。於是他們親顧茅廬,登門禮聘。一連兩次,諸葛亮都沒有露面,性格粗魯的張飛早已不耐煩,關羽心中也是不快,但為了復漢大業,關羽還是說服張飛隨同劉備第三次登門。就在這一次的會面中,諸葛亮為劉備提供了「佔領荊、益,聯吳抗曹,兩路北伐,統一天下」的戰略設計,使大家茅塞頓開,也使蜀漢事業的發展狀況得到了根本轉變。
請到諸葛亮後,劉備與之關係日益密切,「關羽、張飛等不悅」。見到最高領導人與新來的同事關係密切就不愉快,這當然是心胸狹窄的表現,但只要我們對關、張的「不悅」稍加分析就會明白,無非是這樣兩個原因:其一,關羽和張飛是劉備草莽時期的結義兄弟,跟隨劉備出生入死二十多年,此時突然來了一個27歲的青年諸葛亮,劉備竟與之關係日密,關、張心裡自然有些不是滋味;其二,諸葛亮一直躬耕壟畝,沒有任何軍事實踐,是不是一個「空頭政治家」還有待實踐檢驗,閱歷廣博的關羽和張飛因此「不悅」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劉備之後解釋了幾句話,「羽、飛乃止」,可見他們的「不悅」是很淺層次的。
曹操南侵荊州,劉備匆忙撤退時,關羽表現出了極大的軍事應變能力,危急關頭挽救了被曹軍衝散的劉備司令部包括諸葛亮,這給諸葛亮留下了深刻印象。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表現出了一個戰略家的高瞻遠矚和首席軍師的戰爭謀劃能力,也令關羽心悅誠服。
火燒赤壁後,曹操引軍北逃,劉備和張飛協助周瑜攻打江陵。這時的關羽和趙雲都在諸葛亮的指揮下攻取江南四郡,沒有聽說關羽有什麼「不悅」;後來劉備帶兵入川,留諸葛亮和關羽等人駐守荊州,而且明確諸葛亮是一把手,也沒有聽說關羽有什麼「不悅」;諸葛亮坐鎮荊州,派關羽駐紮前 線應對曹兵,關羽根據諸葛亮的命令在前方奮勇殺敵,更沒有什麼「不悅」。
由於馬超的加入,劉備奪取成都很快取得了勝利,完成了「隆中戰略」的第一步。馬超因此有些居功自傲,對劉備也不像別的部下那樣恭敬。但劉備寬仁厚德,謙和忍讓,沒有直接批評馬超。於是關羽就寫信給諸葛亮,說要入川和馬超比武。對諸葛亮來說,這封信來的太是時候了。藉著給關羽回信,諸葛亮很直接地讚美了關羽一番,說他「絕倫逸群」。關羽看了回信十分高興,因為諸葛亮與自己心照不宣。關羽此時已經五十多歲,早已領略了人生輝煌,他之所以如此「爭強好勝」,為的就是從側面敲打一下馬超。
關羽和諸葛亮的這一次書信往來,表現了兩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羽的心胸是寬廣的,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戰友,便不會計較什麼官位大小和排名先後。歷史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劉備奪取成都後,大賞功臣,比關羽參加革命遲了二十多年的諸葛亮,官位排在關羽前頭;幾年後劉備取得漢中,晉位漢中王,諸將和部下聯名向朝廷上表,由馬超領銜,排名第一,關羽都並沒有表現什麼「不悅」。因此,那些對關羽和諸葛亮的關係妄加猜測的論者,都誤會和曲解了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