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諸葛亮和劉備,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到諸葛亮輔佐自己,所以我們也自然感覺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非常好。其實在劉備生前兩人還有過不合,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法來治國,而且諸葛亮的成就基本都是在劉備死後得來的。如果給諸葛亮換一個東家,蜀國前期的命運改變可能並不大,但是到了後期老一輩都死了蜀國可能也就氣數已盡了。
從三顧茅廬後的《隆中對》,對孫權稱帝后的《中分天下盟》,兩篇作品中的戰略思想基本以劉備之死為分界線,貫穿了劉備集團前後半個多世紀的興衰史。宋室南渡後,劉備的正統地位得到空前強化,躋身於「四大奇書」的《三國演義》更是將諸葛亮推上了神壇,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魚水之情也成為了千古君臣的楷模。但是,劉備奉《隆中對》為「國策」的行為卻掩蓋了另一個事實:劉備生前對諸葛亮的信任與倚重事實上是被後人過度誇大了。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
諸葛亮的核心地位其實直到劉備病逝、吳蜀聯盟重新達成才真正鞏固,也就是說,《隆中對》戰略奉行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太多用武之地;而等諸葛亮真正掌權之時,《隆中對》戰略已經變成了《中分天下盟》戰略——雖然《中分天下盟》建立在諸葛亮對《隆中對》的修改之上,可以視為《隆中對》的一個「改良版」。
改良後的《隆中對》戰略
細論諸葛亮的功績,大致有以下幾方面:外交上和吳撫蠻、內政上明法任賢、軍政上治戎北伐。可以看出,這些功績基本都是在劉備死後才逐漸達成的——在劉備生前,諸葛亮的兩大成就一是提出《隆中對》戰略,二是建立孫劉聯盟,但這二大成就均因關羽失荊州及劉備伐吳而夭折。並非劉備生前諸葛亮不善謀也,實在是當時諸葛亮未受重用。
諸葛亮的第一功,是建立孫劉聯盟
諸葛亮之所以在投靠劉備前期並未受重用,也在常理之中。劉備戎馬半生,而諸葛亮初出茅廬,在沒有足夠的軍功之前,一紙《隆中對》也很難讓他立刻成為謀主;反而是劉備「與亮情好日密」,致使軍中元老關羽、張飛不悅,三人的矛盾也就此埋下伏筆。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並未直接參與軍政,其功在於出使孫權建立孫劉聯盟,這是諸葛亮威望之始,卻又加深了關羽之妒。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對此評價到:「昭烈之敗於長阪……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劉珂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於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魯)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來裂而不可復收。」
赤壁之戰後,劉備坐收荊州四郡,諸葛亮的職責依然只是「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即是內政。如果說《隆中對》與建立孫劉聯盟所展現的分別是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與外交手段,諸葛亮從事內政也是情有可原,那之後劉備對龐統與法正的態度就令人沉思了。
龐統不死,天下未必竟三分
劉備平益州,選擇讓龐統隨行入蜀,後龐統死於雒縣之戰後才宣諸葛亮隨行;之後劉備執意東征,諸葛亮又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由此可見劉備心中,對龐統、法正的任用與器重,至少是不亞於諸葛亮的,尤其是睚眥必報的法正,諸葛亮甚至因為其受劉備「雅愛」而對其無可奈何,以至於發出了「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的感歎。個中委曲,民國時期歷史學家田餘慶曾有精闢論述:「在荊不得預入蜀之謀,在蜀不得參出峽之議。」
也就是說,劉備之發跡,只取諸葛亮之《隆中對》,卻並未真正重用其人;而即使在外交內政方面,諸葛亮也一直受到關羽的掣肘,劉備的「魚水之喻」不能不說是有些水分。然而,龐統、法正均早夭,劉備帳下三大謀士參謀僅存諸葛亮一人。劉備臨終之時關羽、張飛等蜀漢元老均已亡故,此時「召亮於成都,囑以後事」從主觀上未必是違心之舉,但從客觀上卻是唯一的選擇。
劉備之死的結果便是諸葛亮初步掌權。此時荊州已失,國勢已破,諸葛亮當即放棄了《隆中對》戰略,並在孫權稱帝后承認其帝位、訂立了《中分天下盟》——屬於諸葛亮的時代,終於開始了。其實作為劉備托孤大臣的不只有諸葛亮一人,還有劉璋舊臣李嚴。不過無論是在蜀漢國內還是在孫權眼中,諸葛亮也已經是蜀漢事實上的無冕之王。鄧芝出使孫吳時,孫權尚擔心「蜀主幼弱,國小勢逼」,而鄧芝的回答甚至根本沒有提及蜀主劉禪:
新《三國》中鄧芝的戲份都被馬謖搶去了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未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鄧芝將諸葛亮的「一時之傑」與孫權的「命世之英」並列,孫權的反應是什麼呢?孫權默然良久,說了一句「君言是也」。自此之後,《中分天下盟》成為吳蜀兩國共同的戰略方案,直至蜀漢滅亡前夕。諸葛亮以《隆中對》成名,但真正造就他的,卻是並未實現的《中分天下盟》。《隆中對》見證了諸葛亮的出山,但真正見證他成為千古名相的,卻是《中分天下盟》。這不得不說是頗具歷史滄桑感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