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從來不缺少勇將猛士,張飛張將軍就是其中的一個。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張飛不僅作戰勇猛,而且還特別善於用兵。且不說別的,單是從「據水斷橋、義釋嚴顏、瓦口關智取張郃」等戰鬥經歷看,就足以見得張飛絕不僅僅是一介武夫那麼簡單。
那麼,張飛的軍事才能究竟從何而來的呢?我想,這不能純粹地解釋為是在追隨劉備之後才形成的軍事素養。因為本身,劉備是不怎麼會用兵的。應該就是,張飛骨子裡天生就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而這些才能,似乎與其早年從事商業經營有很大關係。換句話說,張飛的那些謀略,不是刻意學來的,而是在出道之前做生意的習慣使然和思維定勢。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張飛每每用計,總是透露出一股商人的味道,由生意經轉化而來的計謀始終顯得不夠徹底,也不夠老道。
想張飛在涿州的時候,就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土財主」了。據《三國誌通俗演義》介紹:(張飛)「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義天下壯士。」寥寥數語,道出了張飛的來龍去脈和現實地位。現在看來,張飛確實是很有些經濟頭腦的。「世居涿郡」,說的就是張飛的生意來自家傳:一是賣酒,二是殺豬。兩種職業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才逐漸形成了今日「頗有莊田」的大好局面。這種局面,一方面來自於祖上的傳授,二來也得益於張飛的精明能幹和善於經營。更難能可貴的是,張飛「專好結義天下壯士」,實際道出了張飛特有的人脈資源和交往方向(天下壯士),絕不是一般的生意人那麼簡單。這樣的條件和稟性,如果不是後期追隨劉備出山,張飛成為一個商家大佬也未可知。
風雲變幻,世事變故。偶遇劉備,雖然改變了張飛的前途和命運,卻改變不了張飛從來就有的行為方式。生意場上打拼過來的人,他當然知道,很多時候需要智慧,更需要膽略,而後來的「據水斷橋」似乎就是這樣的真實寫照。戰場之上,被人追得走投無路,不是倉皇逃命,而是轉過頭來放手一搏,最終喝退曹操二十萬大軍,贏得了寶貴時間,暫時脫離了險境。「據水斷橋」,小說裡面寫得很精彩,看起來是為了表現張飛的勇猛和智慧。而其實,張飛此舉,還是帶了一些賭博的味道。很明顯,如此的打法,張飛自己心裡也沒底數,但事到臨頭,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賭一把也就成了張飛的唯一選擇。所幸張飛成功了,這一點與商戰的起死回生何其相似。
當然,這都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採取的無奈之舉,很多時候,張飛更知道「和氣生財」的道理。對此,張飛同樣運通的相當到位。當年張飛奉命攻打巴郡,守將嚴顏知道不是對手,乾脆死守不戰。後來,還是張飛用計生擒了嚴顏。按說勝局已定,主動權已完全掌握在張飛張將軍手中。因此將嚴顏推上大廳的時候,張飛先是大叱:「大將到此,為何不降,而敢拒敵乎?」但當見嚴顏「聲音雄壯,全無懼色」時,張飛馬上就換了一副嘴臉,「大笑下階,喝退左右,親自解其縛」,這還不算,接著低頭便拜:「適來言語冒瀆威容,甚勿見責。」想張飛那是什麼人,「百萬軍中取上將人頭,如探囊取物」的猛士,在此時竟能不顧顏面,矮下身子求得一個敗軍之將的諒解,可見張飛之大胸襟。仔細想想,這不是商場上「和氣生財」的戰場翻版又是什麼呢。
當然做生意,和氣生財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智慧。在這一點上,張飛同樣表現得可圈可點,令人欽佩。後來,張飛奉命攻打瓦口關,瓦口關守將張郃是死活不出戰,搞得張飛很是苦惱。但張飛就是張飛,他有自己的辦法,既然不能強攻,那就智取。於是,先派人上山砍柴,藉機將張郃派出的細作誘至營中,自己卻佯裝不知。接著,張飛就裝瘋賣傻的在細作面前演了一齣好戲,在裝作喝醉的情況下統統將秘密「洩露」給了敵人。為了更加迷惑張郃,張飛更是日日飲酒,鞭打士卒,主動向張郃傳遞錯誤信息。待到細作回去向張郃匯報了張飛營中情況之後,張郃終於中計,並乘機襲擊張飛大寨,結果張飛將計就計,將張郃殺得大敗,攻克了瓦口關。
如此用計,即便是劉備一時也摸不著頭腦,真不知道張飛的這些謀略是從哪裡學來的。其實,這就是張飛懂經營、善謀劃的結果。不像關羽,驕傲矜持,不懂變通,一條道走到黑,最終丟失荊州,敗走麥城,落得個亡命天涯的悲慘下場。
從來商場如戰場。有些時候,生意人也是能打仗的,張飛張將軍就是一個現實的例子。但常勝將軍是否會做生意,做好生意,卻真的是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