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於禁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大多是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進行的。
怎樣看待投降這件事情呢?如果你投降的那個人成功了,那麼你就會成為「棄暗投明」的最好例子,同樣,如果你投降的那個人失敗了,那麼你就會成為著名的叛徒,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弄清楚這個道理,就明白了這個問題,為什麼同樣的投降會有不同的結論呢?原因很簡單明瞭,那就是歷史的走向導致了這個結論。
關羽從劉備投降曹操,但是後來又回歸劉備陣營,並且屢立戰功,其投降不能算是真投降,只能算是權宜之計;
而對於張遼,從呂佈陣營投降曹操,投降之前並沒有出色戰績(主要是主公呂布太弱),而之後則大放異彩,鎮守合肥,屢敗東吳軍隊,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大將,正是因為這樣的成功,才會導致張遼的投降變成了棄暗投明。
於禁的投降之所以被人不恥,原因主要是投降之後並沒有建立功業,而其投降的人迅速覆滅了,那麼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下場。於禁被俘之後,投降關羽,關羽戰敗之後,於禁又被東吳送回了曹魏,當時的魏國君主魏文帝曹丕,在於禁住所裡繪畫了誓不投降的龐德,對於禁進行諷刺,於是於禁羞愧而死。而於禁也成為了晚節不保的著名人物代表。
於禁之所以成為這般形象,主要與歷史有關,其投降之後並未功業,並且投降一方最終失敗是其主要原因。如果於禁投降之後,關羽北進順利,於禁為劉備集團建立豐功偉業,劉備如果統一天下,於禁說不定也會封侯拜將,成為正史中的佼佼者,不過因為其失敗了,所以其錯過了這一切。
從蜀漢後期大將王平可以看出,王平也是從曹魏陣營投奔劉備的,在劉備集團得到重用,屢立大功,在正史中大將也不會關注其投降、投奔的情節,也就是說投降也要看歷史走向,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