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曹操,在《後漢書》、《三國誌》等史書中都有他的傳記。他是個聰明機智,很有才幹,一生做了許多大事的人。但由於小說《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人們把小說中的曹操當成了歷史上的曹操,一提起曹操就認為他是個奸詐、狡猾、陰險的人物。這是很不應該的。我認為研究三國的歷史也好,小說《三國演義》也好,首先應該把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說、戲劇舞台上的曹操區分開來,還歷史上曹操的本來面目。
歷史上的曹操其人
歷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由於家庭出身和所處的時代,決定他成就了一番事業。
曹操的祖父曹騰漢桓帝時是位太監,官至「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其父嵩為騰養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必定會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機警,有權數(1)」,雖任性放蕩,不注意道德修養和學業,也表現出非凡的才智和處事能力。因此,梁國人橋玄評價他時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歲被推薦為孝廉,做了郎官。後又被任命為洛陽縣北部尉,升頓丘縣令,被徵入朝授職議郎。由此看來,曹操青少年時代是春風得意,直步青雲的,從地方官很順利地便進入了朝廷,使他有機遇能獲取更大的國家權力。
曹操生逢亂世,又給他提供了創造一番事業的機會。首先是漢靈帝元和末年的黃巾起義。東漢末年封建王朝的統治,本來己是危難之秋。黃巾起義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劉家王朝無法阻檔。因此,只得調遣各地諸侯鎮壓農民運動,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討伐穎川的農民起義軍。後又升為濟南相。從此,各路諸侯勢力霸佔一方,自立為王。董卓入京,廢少帝,立漢獻帝劉協,京城洛陽大亂。曹操、袁紹聯合各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雖被除掉,北方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勢力並霸佔一方的諸侯。曹操此間變賣家產,招摹義兵,逐漸擴充了自己的勢力。後又在圍剿黃巾軍的過程中得降兵三十餘萬,收編其精銳,號稱「青州軍」。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賈詡等出謀劃策,消滅了殘餘的黃巾軍;打敗了呂布、陶謙、張邈、張繡等割據勢力,逐漸擁有了一支較強的武裝力量,成為三國時期稱霸於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團,曹操在群雄割據的武裝鬥爭中能取得勝利,是建立在開明的政治鬥爭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進行武裝鬥爭的同時,他認識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在荀彧、程昱的鼓動下,曹操派曹洪率軍向西迎接獻帝。曹操進駐洛陽後又親自朝見獻帝,被升為鎮東將軍,封費亭侯,並錄尚書事,總領朝政。曹操隨之遷都許昌。自此他便有了發號施令的口實,在眾諸侯中有了震懾威力。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曹操在群雄割據中能佔上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理解、關心(起碼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連年的戰亂,使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再加上自然災害「百姓大俄,布糧食亦盡」,甚至供戰爭之需的軍糧都無處籌集。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實行屯田。貸給農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對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軍糧之需,同時也使一些無牛和田地的農民生計得到解決。屯田的租稅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盤剝,軍糧也不會都是農民負擔。軍隊的糧食有了保證,不僅是有利於作戰,也減少了軍隊隨意掠奪百性,無論怎麼說都是對百姓有益的。同時,曹操對黎民百姓的苦處還能予以照顧。打敗袁紹後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因戰亂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稅,曹操還具體規定:「自項以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無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3)」對於戰爭中的陣亡官兵家屬沒有基業無法生存的,官府供給他們糧食,長吏要經常去看望他們。而對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沒有丈夫兒子,年紀在十二歲以下,沒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見,失去勞動力,又沒有妻兒父兄和產業的,由國家供養他們終身。」「命令各郡縣都要提倡和重視文獻典籍的研究和學校建設。滿五百戶的縣要設置學官,挑選本地優秀子弟給予教育。(4)」我們暫且不管當時的條件如何,施行得怎麼樣,曹操的這些關於發展生產,照顧人民生活疾苦和發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統治階級當中是十分開明和進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歡迎的。
曹操還是位軍事家,他很善於用兵。三國時期是個戰亂的年代,幾乎到處都有戰爭,天天都在打仗。許多諸侯都是在戰爭中使自己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的。曹操能在眾多諸侯中脫穎而出是與他的軍事才能分不開的。從史書的記載來看,他很善於指揮打仗。謀士參謀郭嘉在分析「十勝之議」時評價他能「以少克眾,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張繡。曹操在穰縣包圍了張繡,五月劉表派兵救援,截斷曹軍後路。曹操想退兵,張繡軍隊追來,曹軍很難前進,就擺開連營陣勢逐漸推進,曹操在給荀彧的信中說:「敵軍來追趕我,雖然我每天只行進數里,但我估計,走到安眾縣,必能打敗張繡。」到了安眾縣張繡和劉表的軍隊合在一處據守險要,曹軍前後受敵。曹操連夜在險要地方開鑿地下通道,全部運走輜重,埋伏奇兵。天亮敵軍以為曹兵己撤退,就全軍追趕,曹軍出動埋伏的步兵、騎兵,把張繡打得大敗。可見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戰,曹操是在處於劣勢的形勢下而取得勝利的。袁紹佔據了北方的冀、並、青、幽四州,有軍隊幾十萬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向曹操發動了進攻。
曹操的力量遠不如袁紹,僅佔據大河以南的部分地區,不僅地盤狹小,而且多為破爛不堪的戰場,生產沒有恢復,物資供不應求。兵力僅萬人,有的史書上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5)」。但曹操親自率兵北上白馬迎敵。他先進兵延津,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樣子。吸引袁紹分兵向西,然後突然轉向兼程去救白馬。當曹操率軍突擊到來,袁紹己措手不及,斬大將顏良,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當曹操揮師西撤,袁紹又引兵趕來,曹操見追兵漸近命令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上。衰軍爭搶輜重,陣勢混亂,曹操率騎兵突然襲來,大敗追兵,斬另一大將文丑。
曹操初戰獲勝,主動後撤,繼續據守官渡。八月袁紹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操大肆進攻,曹軍還擊,兩軍相持不下,曹軍供給困難。十月袁紹為大戰從河北運來萬餘車糧草,派大將淳於瓊帶萬餘人護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十餘里的烏巢。曹操得來投的謀士參謀許攸消息,親率精銳騎兵五千人乘夜從小路偷襲鳥巢,四面放火,淳於瓊據守。袁紹邊派兵增援邊去襲擊曹營,結果曹營未破,烏巢袁軍大敗,袁紹只得逃回黃河以北,曹操大獲全勝(6)。曹操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能正確分析形勢,聽取謀士參謀意見,並親臨前線指揮,贏得了最終勝利。官渡之戰的勝利,決定了統一北方的大勢已是非曹操莫屬。
曹操非凡的軍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烏桓都取得了勝利。就是赤壁之戰曹操雖以失敗告終,但在戰爭的前一階段,曹操的努力不僅是仍佔上風,而且是銳不可當的。曹操的最後失敗,完全是應了「驕兵必敗」之說、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劉表。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荊州之眾投降。這時,官渡之後投奔劉表的劉備駐軍於樊城。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曹操怕江陵落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軍從襄陽疾馳二百里,在當陽長阪坡將劉備趕上,擊敗劉備,隨後佔領江陵。曹操南下的大軍始終是節節勝利的。但由於小說、戲曲「尊劉貶曹」的正統現念的宣傳,人們只知道長阪坡趙雲的英勇頑強,當陽橋(小說中是長阪橋)張飛的英雄,曹操己成為英雄人物的陪襯。實際上,我們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軍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應該是我國歷史上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軍事家。
「曹操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7)」他與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並稱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又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拓者。他一方面憑借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廣泛地搜羅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作品開創文學上的新風氣。(8)」曹操的文學創作以詩歌最為著名,內容多為描寫親身經歷的戰爭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時之作,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生活的困苦,這類五言詩,其有「詩史」的性質。其著名詩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裡行》、《觀淪海》、《龜雖壽》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寫出了作為建安時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複雜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詩筆調低迴沉鬱,「體現了建安文學『志深筆長,梗概多氣』的特色。同時,全詩聲音鏗鏘,換韻自由,襲用《詩經》原句,不著痕跡(9)」、另一首《觀滄海》,通過作者親臨東海觀潮的感受,表現了其暮年的壯闊胸懷。詞中描寫了山海間萬物的繁茂和蕭瑟秋風中呈現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連,波瀾壯闊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偉大氣勢;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偉大場面,真是壯觀極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懷抱之中,如此恢宏、壯麗的意境實在是令人讚歎。《龜雖壽》直接抒發了詩人的胸懷,節奏急促,頓挫分明。詞中從正反兩方面詠歎了自然界不可抗據的客觀規律,發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雖為封建政治集團的統治者,但他必竟親歷了時代的戰亂,感受了征戰之苦,目賭了戰爭所造成的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這種感情在他的詩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裡行》都描寫了征戰之苦。《嵩裡行》中寫道:「鎧甲生饑虱,萬姓以死亡。白甘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真實地反映了戰亂所造成的苦難,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10)」。曹操的文章雖不及詩之名氣大,但亦有華章。漢代散文多受辭賦影響,趨向駢偶化,各種題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視表現自己的思想,語言簡潔樸素,有自己的鮮明個性,像《讓縣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橋玄文》等都是用簡樸的文筆把自己要說的話寫出來,無做作雕飾之辭,其有政治家的雄偉氣勢和鬥爭鋒芒。
小說、戲曲舞台上的曹操
小說《三國演義》和戲曲舞台上的曹操,雖仍以曹操貫名,有歷史上曹操的影子,但他已成為表現作品主題的材料。作家對曹操這個人物已是按照自己表現思想的需要進行了若干的增補、刪削,使其符合作家表現作品主題的要求。即使是歷史小說、歷史劇也不能例外。文藝作品不是寫歷史,某些人物或情節是允許虛構的,那麼刪改人物的某些行為就不足為怪了。郭沫若在抗戰時期寫的著名歷史劇《屈原》中,根據劇情的需要,不僅虛構了禪娟這個人物,而且還將屈原的學生,著名詩人宋玉寫成了一個背叛屈原,被批判的人物。歷史上的宋玉有許多處已無史料證明其身世,也根本無他背叛屈原的記載,連他是否真是屈原的學生都很難搞得清楚,僅從時間上看,他所生活的時代晚於屈原,有人說他是屈原的學生。而從他的作品《九辯》看他政治上是不得志的,流落出抑鬱不滿情緒(11)。如果他背叛了屈原,必定是得到楚懷王、南後的賞識,他應該春風得意才是。這些都是歷史上說不清楚的,但郭沫若在劇中卻把他寫成了背叛老師屈原,追求禪娟,討好楚懷王和南後的敗類。作家之所以這樣寫,主要是為了表現兩派鬥爭形式的嚴峻,並以宋玉映襯屈原、禪娟的高尚情操。
在作家的筆下,這樣的例證是很多的。因此,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曹操做了某些加工改造也是可以理解的。《三國演義》在長期的成書過程中,受到當時社會上正統思想的影響,具有「尊劉貶曹」的觀念已是一個明顯特徵,作家要尊正統思想的代表劉備,就必定要貶斥曹操、孫權。不僅是要對他們本人的行為進行褒貶,而且連他們周圍人物的政治態度都隨之改變。像徐庶這個人物,在蜀能為劉備謀劃,進了曹營,不管曹操如何厚待,都是一言不發。作家為表現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政治態度,總是不惜採取所能採取的任何手段,對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情節進行加工改造。對於曹操這個人物,羅貫中肯定是進行過修改增刪的。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寫,基於作家「尊劉貶曹」的思想,他已變成了一個奸詐、狡猾、陰險的惡勢力的代表。對於歷史上曹操身上的某些優秀之處,像曹操在北方實行的屯田制,規定民間的斌稅政策,都輕描淡寫地代過。卻運筆細膩地描述征張繡時,他下今不許馬踏青苗,反而自己的馬驚踏壞了大片麥田。曹操假意欲拔劍自刎,被眾將救住,割發以代。這個故事不僅不是讚美曹操,而是描寫了他虛情假意的狡猾。可見作家的選材是有其鮮明立場的。
作家為了表現曹操的奸詐、凶狠性格,竟不惜編造某些情節,為塑造人物服務。像寫曹操的殺人,有的是既無任何理由,也無歷史根據。書中寫得十分熱鬧,已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無所不知的殺其父結義兄弟呂伯奢一家;殺主糧官王(上後下土)的故事。前者僅是出於疑心而將其家人殺掉十數口,而離去時路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明知錯卻仍殺之。連同行的陳宮都不能容忍地說:「知而故殺,大不義也!」以致於陳宮最後離曹操而去。殺王(上後下土)只是軍中糧食不足,借頭欺編眾軍士,以穩定軍心。但這兩個故事在史書上均無記載,其情節都是作家編造的。張國光等校訂整理的《文史時照插圖本〈三國演義〉》「故事梗概」(該書對史料與小說故事進行過詳細核對)中,在談到「操軍乏糧之事」時說:「則傳有之,滅殺王(上後下土)以借頭之舉,則不載。」有曹軍缺糧之事,而無借頭之舉。關於曹操過中牟,為縣令所獲及殺故人呂伯奢之事,《三國誌》中的記載僅是:「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或有識之,為請得解。」《魏書》則與此大同小異。(13)可見這些故事都是作家為了表現人物,刻畫曹操的性格而加工創造的。
曹操的好殺人,歷史上確有多處記載。當然多是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誅滅異己。我認為這也是政治鬥爭中可以理解的。比如曹操殺董承、殺董貴妃、殺伏皇后等,如果這些人在鬥爭中獲勝不也是要殺曹操一夥嗎?但史書上也有多處記載他性忌殺人,像殺華佗、殺孔融、殺楊修、殺許攸、殺婁圭、殺崔琰、殺邊讓等,有的是因為鬥氣,有的是因為面子上過不去,有的是忌賢妒能。殺楊修就是因為他太聰明、太有才華了,曹操的什麼事都瞞不過他;殺華佗是他不聽曹操的,跑回家去不回來,不願給他治病;殺孔融是他好賣弄才華;殺許攸是他當面開玩笑叫他小名。問題是作家對曹操殺人一類的壞事都寫進了小說,有的還不惜編造某些情節,這個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如果我們將曹操的作為與劉備在小說中的描寫加以比較就會看得很清楚了,作家筆下的劉備,則是個仁人君子。小說中幾乎沒有寫過劉備殺人,而且是盡做好事。有多處寫他為被俘的敵將鬆綁,使得對方感激涕零,當場表示願為劉備效力。最生動的例子是「吳國太佛寺看新郎」中,寫孫權聽呂范計「令賈華率領三百刀斧手,伏於兩廊;若國太不喜時,一聲號舉,兩邊齊出」結果劉備。可是當劉備跪於國太席前,泣告此事,國太大怒,責罵孫權,喝令斬殺賈華時,玄德又反為賈華求情。劉備真是好事做盡,好人全讓他當了。
但最能表現劉備是個好人的,還是人們常提到的「三讓徐州」、「攜民渡江」這些生動故事。在這兩個情節中,作家濃墨重彩的描寫了劉備的高尚品德。陶謙被曹操圍攻,玄德帶兵往救。「陶謙見玄德儀表軒昂,語言豁達,心中大喜,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讓與玄德。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謙曰:『今天下擾亂,王綱不振,公乃漢室皇親,正當力扶社稷。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玄德離席再拜曰:『劉備雖漢朝苗裔,功微德薄,為平原相恐不稱職……」劉備堅決不受。退曹兵後,「謙延玄德於上座,拱手對眾曰:『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國家重任。劉公乃帝室之胄,德廣才高;可領徐州,老夫情願乞閒養病。』玄德曰:『孔文舉令備來救徐州,為義也。今無端據為己有之,天下將以備為不義人矣。』」糜竺、陳登雖在旁相勸,陶謙推讓再三,劉備只是不受。直至陶謙病危相托,徐州百桂擁府前哭拜挽留,玄德乃許權領徐州事。(15)作家在小說中極力渲染了劉備的仁德、謙讓。再有「劉玄德攜民渡江」中描寫劉備撤離樊城時,「玄德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負者不計其數。」「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16)」小說中這些描寫雖史書中亦有記載,但也不乏添枝加葉之處。從作家的寫作態度來看,是在極力讚美劉備的仁德。與描寫曹操的態度比較,便可鮮明地感受到小說中「尊劉貶曹」的政治立場。
那麼,小說中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尊劉貶曹」的思想呢?這一思想主要是來自封建帝王的宣傳和提倡。在階級社會裡,統治階級的思想總是時代的統治思想。由於封建帝王為鞏固目己的統治地位,多是把自家說成是正宗,是天子,而把反對他們的、起來革命造反的人民群眾說成是叛逆,這一思想便是正統觀念。劉備由於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也」(17)。劉備代表著執政的封建統治者,當然就是應該歌頌的對象。
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三國戲中正統觀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觀念在統治者的親自監督下,表現得越來越鮮明,越來越強烈。
從明羅貫中成書《三國演義》時,「尊劉貶曹」的態度己很明確。而到了戲曲劇目中,這一觀念又得到了更進一步強化。清王朝對民間流傳的小說,戲曲的監管是很嚴格的,有許多禁毀的律條,其中不僅規定了具體的禁毀內容,而且還規定了刑罰標準。《水滸傳》、《金瓶梅》都被貫以「海盜」、「誨淫」的罪名,不准在民間流傳。而對於《三國演義》「雖然有人在奏章中援引《三國演義》受到了處罰,但這部小說並未遭禁。究其原因,大概如章學誠所說:「演義之屬,已無當於著述之倫,然流俗耳目漸染,實有益於勸懲。」(18)清王朝在禁毀一些有反抗封建統治思想意識的小說、戲曲劇目的同時,又對《三國演義》類小說的人物、情節進行改造,滲透有利於他們統治的政治觀點。而在清朝統治者安排編寫的三國戲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清王朝的宮廷裡,經常演出京劇(至今北京故宮、頤和園裡仍保留有演出的戲台),命大臣們編寫劇本,《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小說都曾被改編成戲曲劇目上演過、《西遊記》的改編本名為《(上曰下升)平寶筏》;《三國演義》名為《鼎峙春秋》,都是有一百二十出的連台本戲。而在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戲曲劇目中,「尊劉貶曹」的正統理念就更為強烈、「《三國演義》中醜化曹操的情節大多都寫進了戲中。特別是許田打獵、衣帶詔事發大行殺戮、拷害吉平、殺國舅、貴紀,在《三國演義》裡也只用二、三個回目描寫的事件,《鼎峙春秋》中從第二本到第三本用了十幾出戲的篇幅大加演染。」(19)而對於「《三國演義》裡一些讚揚曹操的情節多做了刪改。」刺殺董卓改為「王允指派曹操行刺」;第五回曹操招幕義兵,原為「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改為「爭王圖霸」。在《鼎峙春秋》中曹操不僅一無是處,而且已是十惡不赦了。劇中寫曾操死後和董卓一起被打入地獄,「十股閻君說他『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流東海之波流惡無盡』。輪轉鬼王宣判曹操來世變鱉,以示對他生前罪惡的懲罰。」(20)統治階級的這種「貶曹」的觀念,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影響,以後一直延續下來,至今京劇三國戲裡被醜化了的曹操形象已無法改變(當然作為藝術作品也沒必要改變)。像在《水淹下邳》一折戲裡寫攻下下邳,生擒呂布、陳宮等,曹操對劉備說:「傳下令去,今日所搶之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是在小說《三國演義》而外加的,為的是極力表現他的驕橫、凶殘。此外,還有許多罵曹操的戲,借劇中人物之口揭示曹操的罪惡:像《擊鼓罵曹》(一名《群臣客》)、《徐母罵曹)(一名《擊曹硯》,又名《女罵曹》)等,《徐母寫曹》中徐母罵道「種種奸謀,彰明昭著。世之三尺童子,未有不想殺爾之頭,食爾之肉,割爾之心,碎爾之骨!」這較小說中對這段故事的描寫更為鮮明、具體。真可謂把曹操罵得痛快淋漓。
而在戲曲舞台上,曹操的形象已定型,並有許多專工演員扮演(像有「活曹操」之譽的黃潤甫、侯喜瑞、郝壽臣),各流派特點不一,但其基本扮相均為勾白臉,三角眼,深皺紋,掛黑滿,與奸臣趙高、嚴嵩的扮相一類。表演上奸詐多疑,工於心計,多思多慮。但又常常中人計謀,上當受騙。曾操己成為文藝作品和戲曲舞台上反面人物的典型。
如何評價曹操的是是非非
歷史上的曹操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確實是不一樣的。但因為小說流傳廣泛,易於為人們所接受,「容易招人誤會,因為中間所敘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帷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信虛者為真。」(21)比如王漁洋引「落鳳坡」入詩的事,已成為笑柄。學者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百掛。因此,一些學者便主張應為曹操翻案。
1959年5月15日,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指出:「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他談到曹操不僅是三國時期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整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他也是傑出的政治人物。但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宣傳,曹操卻長期被當作奸賊遭到人們的漫罵。這是不公平的。他說《三國演義》的作者為宣傳封建正統的歷史觀,就肆意歪曲歷史,貶斥曹操,把三國的歷史寫成了滑稽劇,而後人又把他寫的滑稽劇當成了三國的歷史。郭沫若也接連發表文章,指出曹操應該被稱為民族英雄。但《三國演義》流傳於世後,「差不多連三歲的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歪曲。」(22)郭沫若在他著名的《替曹操翻案》一文中還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好書,我並不否認;但它所反映的是封建意識,我們更沒有辦法來否認」。但今天的時代變了,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歷史和歷史人物。
談到郭沫若為曹操翻案的著作,他雖寫了一些理論方面的文章,但最能表現他為曹操翻案思想的是他的五幕歷史劇《蔡文姬》。郭沫若本人在《蔡文姬》的《序》中曾說,他寫《蔡文姬》主要「就是替曹操翻案」,他在劇中也確實以他多年對歷史的研究所掌握的材料,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曹操。劇中的曹操是個民族英雄,翻了小說和戲曲舞台上曹操的案。首先在人物扮相上,《蔡文姬》中的曹操是個英俊小生,再不是戲曲中狡猾、奸詐、凶狠的一個大白臉,表演上也充分顯示出他瀟灑、氣魄有作為的漢丞相的形象。他統一安定了北方,派董祀、周近去匈奴,迎接因戰亂而流落異國他鄉十二載的蔡文姬,回中原整理其父蔡邕的著作,參加編纂國史。這一舉動,一者說明在曹操的治理下中原是安定的、富庶的;二者這迎接蔡文姬回國修史的本身也是一番宏圖大業。在劇的一開始,所描寫的迎接蔡文姬的形式是充分說理的,對待匈奴的態度是友好的(給匈奴單于帶去了許多禮物),而不是憑借漢朝的強權政治和軍事武功,讓人感到曹丞相是個政治開明的偉大人物。在蔡文姬一時難以割捨與左賢王和兩個孩子的感情,周近做她的說服工作,向她宣傳中原地區在曹操治理下的盛世,讚美曹操時說:「他(指曹操)的那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你如果立在他的面前,就好像自己的心肝五臟都被他看透了一樣呵。」他有「以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樂而樂」的寬闊胸懷,能關心人民的疾苦,實行開明政治。董祀亦說:「他(指曹操)鋤豪強,抑兼併,濟貧弱,興屯田,使流離失所的農民重新安定下來,使紛紛擾攘的天下重新呈現出太平的景象。」《蔡文姬》中還描寫了曹操處事的大度,能容忍,賞罰分明。他遇事能「當機立斷,執法如山,只要你一有錯處,他是絲毫也不容恕的。就是自己的兒女,他也要加以處分。(23)」劇中當他偏聽了一面之辭,說董祀在迎蔡文姬歸來的途中有「行為不軌」之事,他便要判董祀死別。但當後來聽蔡文姬講董祀是在作她的思想工作時,他能知錯就改,不僅收回了成命,還將董祀晉陞為典農中郎將,並從中作伐讓董祀與蔡文姬結成婚姻。同時還描寫了曹操能任人為賢,廣羅人才為國家所用。周近說他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參謀如雨,「他們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人,他們對於曹丞相都是心悅誠服的」,「曹丞相能夠用人,就是他的一項大本事。什麼人在他的手下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才智。」
在郭沫若的筆下,曹操還是個多才多藝的人,能寫詩,會下棋,亦能騎馬圍獵。他還有平民的風度,平易近人、生活檢樸,一條被子蓋了幾十年。劇中還專門安排了一個他與妻子一道補被子的場面,並感慨地說:「天下人好多人都沒有被子蓋!」這裡對曹操的評價該是多麼崇高啊!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郭沫若對曹操這個人物的認識和評價。
但隨著討論問題的深入,也涉及到許多具體問題。由於這些都是學術問題,各家各持己見,也無法統一。(一)如果郭沫若等人替曹操翻案的觀點成立,是不是因此就要否定小說《三國演義》和戲劇舞台上的曹操呢?有的人認為不能將文藝作品中的人物與歷史上的曹操等同起來。小說和戲曲舞台上的曹操是作家表現作品主題的材料,史書上記載的曹操才是真正的曹操。《三國演義》中所寫的曹操是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狡猾、奸詐、暴虐,甚至無端殺人的反面典型;而戲曲舞台上的白臉曹操是個有專門扮相、專門服裝道具,有專門劇目、有專門演員扮演,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演了幾百年的戲曲人物。我們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和戲曲舞台上的曹操都是不可改變的,也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我認為搞學術研究的就是要做這樣一項工作,讓人民群眾逐漸把這兩個曹操區別開來。有人要改變文藝作品中的曹操形象也是沒有必要的。況且文藝作品中的曹操高度概括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階級本性,如果從藝術典型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和戲曲舞台上的許多演員所創造的曹操都是相當成功的,為什麼非要消毀或改變這個藝術典型呢?(二)有的人認為歷史上的曹操也有兩面性。曹操在統一中國,結束戰亂,抵禦外族入侵,抑制豪強兼併,對於民族的發展,疆土的鞏固,他都是做出了一定貢獻的。但他又畢竟是統治階級中的人物,在他身上又始終具有統治階級的那種自私、利己、狡詐、凶殘的性格特徵。歷史上的曹操是個性格複雜而又豐富的人物,只強調他的功績方面,或只強調他的罪惡方面,都不是全面的評價曹操。我想,我們應該有個全面看問題的觀點。郭沫若寫的《蔡文姬》雖然在當時已公開演出,但有的學者卻認為那僅是一家之言。比如曹操在舞台上補被子,很多人看過後便不能接受。做為漢丞相的曹操,一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怎麼能蓋補過的被子呢?
至於近年來又有人創造新的曹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文化思想十分活躍,各種風格流派、各種政治觀點的作品大量湧現。衣連友、金志隆曾創造了曹操三部曲,名為《亂世梟雄》。第一部描寫的是從曹操初登仕途到漢獻帝劉協遷都許昌,是一反歷來文藝作品中「貶曹」的觀點,創造了一個叱吒風雲,扭轉乾坤的英雄人物的曹操。
我想這是作者的個人自由,任何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卻無權干涉作家的創作觀點。我們每個人同意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應該把它看作是百花園中的一花。這個曹操再不是奸賊,而是匡扶漢朝的忠臣。書中第三十八回寫荀彧勸說泰山太守應劭迎曹操入主州事,共破黃巾時有一段話說:「曹操雖為宦豎後裔,然棒殺蹇惲、屑小斂跡;蕩平濟南,朝廷嘉許;獻刀刺卓,忠義可欽;首倡義軍討卓,天下莫不響應;血戰滎陽中箭,討逆之心未泯……這樁樁件件,並皆為國為民,匡扶漢室之舉!試問朝廷大臣,成千上萬,牧守縣令數以萬計,誰個不食漢祿?誰個不被皇恩?誰又能似曹公如此忠肝義膽?」此處陳述的樁樁件件都是曹操的功績,都是曹操匡扶漢室之舉。後來獻帝遇急難,袁紹和眾諸侯不肯發兵救駕,只有曹操不顧自己的安危,率軍星夜兼程,前往救駕。他先派鐵騎兵抄近路火速護駕,接著又分兩撥步兵隨後接應。將獻帝接入洛陽後,又調兵卒整修殿宇,安置百官,從軍中撥糧,供應朝廷之需;後又在許昌修建都城,樓台畫閣,錦衣玉食,不使獻帝缺乏,使朝廷亦有新氣象。感動得獻帝稱讚說:「曹將軍真社稷之臣也!」
此外尚有寫曹操心憂萬民之處。他為濟南相,見連天陰雨,城中積水成災,疫病流行。他訪察民情,設法清除水中障礙,排除城中積水,使百姓解除水患之苦。曹操為救濟災民,還矯詔放糧,眾百姓跪地,口中稱道:「曹老爺恩重如山,小民給你老人家叩頭,願你老人家福壽無邊!(25)」《亂世梟雄》中的曹操形象又有別於郭沫若《蔡文姬》中的曹操,可能亦有一定的歷史根據。但我認為只能把他作為一個藝術形象去認識,也完全不必追究其歷史真實與否。實際上,幾百年來,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始終是意見不一、明代就有王濟的雜劇《連環記》,寫曹操借獻寶劍行刺董卓,表現他見義勇為,為國除奸的氣概。還有明代陳與郊的《文姬入塞》,清人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和曹寅的《續琵琶記》,都寫曹操用重金派專史往匈奴贖回流落北國多年的蔡文姬,讓她繼承父志續寫國史。這無疑也是讚揚曹操的愛惜人才,重視修史著書。因此,今天人們寫小說,評價曹操已並不新奇。關於曹操的是是非非,恐怕是再過上幾十年,幾百年意見也是不會統一的。
註釋:
(1)(2)(3)(5)陳壽《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4)(19)(20)盧盛江《閒話真假三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7)黎虎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9)劉人傑《中國文學史》,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版。
(10)鍾惺《古詩歸》。
(1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12)(14)(15)(16)張國光等校訂整理《文史對照插圖本<三國演義>》,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13)轉引自張國光等校訂整理《文史對照插圖本<三國演義>》,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17)陳壽《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18)王平《清代小說的禁毀與傳播》,《光明日報》2000年5月15日。
(21)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22)(25)轉引自盧盛江《閒話真假三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24)郭沫若《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