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諸葛亮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著名的橋段。在小說中,諸葛亮是出於無奈最後才將馬謖殺掉的。但是其實仔細分析歷史就可以發現,諸葛亮之所以非殺馬謖不可,其實還有這個特殊的原因。
馬謖鎮守的街亭,是重要的戰略位置。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即使是英明神武如關羽,此人也不是沒有失敗過。諸葛亮遠遠不會因為馬謖丟失了街亭就下了殺馬謖的決心。
其中 ,諸葛亮之所以一定要殺掉馬謖,就是因為馬謖不聽話,想當初馬謖提出鎮守街亭的時候,蜀漢的眾人都不信服。馬謖此人雖然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他的能力卻並不高。
劉備在很早的時候及看出了馬謖此人不堪大用,言過其實。為此劉備還專門和諸葛亮說過此事。但是諸葛亮卻覺得馬謖此人有才能。因此在眾人反對馬謖鎮守街亭的時候,不但馬謖立下了軍令狀。
甚至連諸葛亮都擔了一定的責任。為了保證馬謖在鎮守街亭的時候萬無一失,諸葛亮還特地交代了馬謖應該如何行事。並且諸葛亮再三囑托馬謖,他鎮守街亭這個要鎮最關鍵的作用就是要阻擋曹魏的大軍,好讓諸葛亮後顧無憂。
可是馬謖卻並不這麼想,馬謖面對蜀漢眾人的懷疑,急於立下軍功證明自己。因此其後在曹魏大軍來的時候,馬謖不但想要阻擋曹魏的大軍,甚至還想截殺一部分軍隊人馬。
但是事實是馬謖非但沒有成功,最後甚至還丟失了街亭。這樣一來,諸葛亮不但不好向當初反對馬謖鎮守街亭的人交代,他本人更是因為馬謖不聽自己的話而惱火,因此最後諸葛亮斬了馬謖。
所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馬謖鎮守街亭失敗,其更深層次是因為馬謖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