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司馬懿用心理暗示法咒死了諸葛亮?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司馬懿用心理暗示法咒死了諸葛亮?

 (一)難尋破綻

在《三國誌演義》小說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最後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實際上是死於跟司馬懿的對抗當中的。

對這麼一個對手,這麼一個非常頑強的對手,別人恨他還來不及,但諸葛亮不這樣看待他,諸葛亮很欣賞司馬懿,對他另眼相看。在司馬懿還沒有真正出場,沒有大顯身手的時候,諸葛亮就對他的人品、對他的特點瞭如指掌。他說:司馬懿「乃世之英雄」(卷十九《孔明秋夜祭瀘水》)。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司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識英雄。在司馬懿還沒有建立赫赫軍功的時候,諸葛亮就稱他是「世之英雄」,這種眼光是很獨特的。

而且,諸葛亮對司馬懿還懷有一種恐懼感,一種內在的恐懼感。他坦白地說:「平生所患者,獨司馬懿一人而已。」(卷十九《司馬懿智擒孟達》)

諸葛亮以「千古第一賢相」的美譽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孫權,當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裡,平生所害怕的唯獨是司馬懿。他看得很準,將司馬懿視作他的真正對手。所以他覺得在戰場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馬懿這樣的對手。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這麼看重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這個人在性格上是沒有巨大缺陷的,他不像曹操,不像周瑜,這些人都有非常厲害的性格優勢,同時也有非常明顯的性格隱患。像曹操,非常聰明,智慧出眾,但有時候會因為性格多疑而出現非常重大的疏忽。像周瑜,則氣量過於狹小。這些性格缺陷,便於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戰爭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擊。像司馬懿這個人,他有點像下圍棋的那個李昌鎬,他每一步棋都讓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綻。雖然他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也沒有太大的缺點,所以誰碰上這種人都會覺得非常難以對付。

(二)「牛皮糖」戰術

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諸葛亮好像勝了,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被徹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愣是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勁兒,一種軟磨硬抗的勁兒。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司馬懿不停地在和諸葛亮「磨」,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著你。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牛皮糖」戰術:打不贏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沒商量。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裡,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比如,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這時魏軍將領們沉不住氣了,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所以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出了一招,說你率兵打頭陣去進攻,我帶部隊在後頭支援你,萬一打敗了,我還能幫你頂著。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仲達興兵寇漢中》)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三)多疑與謹慎

當然,這種戰術跟司馬懿的性格大有關係。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的多疑,特別地多疑,在這點上他很像曹操。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極其多疑多慮。

其實,多疑並不一定就是缺點,有時它可以成為一個優點,前提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瞭解自己的長處,也瞭解自己的短處,同時我也看到對方的長處和對方的短處。這樣以我之長攻人之短,這是可以的;而守住我之短,防備敵之長,這種多疑也是應該的。因為我應該更充分地估計你的長處,以便做好更充分的防備。

但是從司馬懿的具體表現來看,他的多疑有時並沒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時小心謹慎到了過分的地步,這樣就不免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空城計」這一戰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空城計」是一個很高的絕招。有人認為是司馬懿的失誤,因為司馬懿多疑,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以致貽誤了戰機,使蜀軍得以安全脫險(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馬懿》)。不管怎樣評價,「空城計」的結果是保證了蜀軍的安全脫險。蜀軍在大敗的情況下,以「空城計」的計策安全脫險,這是很不容易的。

京劇《空城計》把司馬懿大大地調侃了一番。劇中,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搖著鵝毛扇,坐在城頭唱道:「我正在城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當時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卻如此地閑雅自在,足見他是何等的聰明、自信!

司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裡彷徨,生怕城裡有埋伏,膽戰心驚,估算半天到底還是不主張攻城。最後得知原來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後,他自我解嘲地說:「司馬呀司馬,你的膽子也太小了;諸葛呀諸葛,你的膽子也太大了!」他覺得諸葛亮從來沒有這麼大膽,怎麼這次這麼大膽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一事件。古人說:「料事者先料人。」要預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能料愚者,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必不能料愚。」聰明人只有跟聰明人一起,才能夠知己知彼。聰明人若遇上一個愚蠢人,就無法猜透他。你可以明白地去琢磨一個聰明人的所作所為,卻無法估計一個愚蠢的人,他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如果諸葛亮趕上的是張飛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們沒準就不管有沒有埋伏,先衝進城去再說,反正輸就輸了,輸了也先打個痛快,那就真把諸葛亮給活捉了,這個「空城計」就玩不成了。

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司馬懿的過人智慧。

更重要的是,「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我輸一場、輸兩場,讓你笑一次、笑兩次,都無所謂,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磨的。既然要跟你磨,我就不怕輸,輸了一場兩場無所謂,只要最後我能大勝,來日方長呢!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並非「恐亮症」

有人認為司馬懿得了「恐亮症」,一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就頭疼,一遇到諸葛亮就嚇得膽戰心驚,怎麼也不敢跟諸葛亮打。實質上並不這樣。試猜想,一個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長時間的對抗當中,一股勁兒地跟諸葛亮打,堅持抗爭到底嗎?顯然,司馬懿內心中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諸葛亮。他只不過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不和諸葛亮硬碰硬地對著干罷了。

還是三出祁山時,司馬懿算計諸葛亮必定襲取武都、陰平兩城,便派郭淮、孫禮偷襲蜀兵之後。但是諸葛亮早就料到司馬懿必有此舉,便親自率兵馬從後面包抄郭淮、孫禮,前後夾攻,魏兵大敗。司馬懿輸得服服帖帖,讚歎說:「孔明智在吾先」,諸葛亮的智謀從來是算在我的前頭的,所以「吾智不如孔明也」,這點他心裡非常清楚。

這一戰以後,司馬懿又算計諸葛亮必定親自去武都、陰平兩城安撫百姓,不在營中,便派張郃、戴陵引一萬精兵,去奪取蜀寨。沒想到諸葛亮並未離寨,早就設下包圍圈,等待魏兵來偷襲,結果將魏兵殺得丟盔棄甲。司馬懿不得不驚歎道:「孔明真乃神人也!」

遇到像司馬懿這樣的敵人,有著開闊的胸懷和坦然的心態,能夠在失敗的時候還由衷地佩服對手,令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費盡心機。

戰場上也好,商場上也好,生活中也好,可以設想,我們最怕碰到的應該是司馬懿這樣的對手。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如你,明明知道鬥不過你,但是他始終要和你抗爭到底,而且始終也不怕失敗。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趴下了,卻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撣撣身上的塵土,繼續跟你打。就跟拳擊賽一樣,被打趴下了,還要硬挺著站起來,繼續跟你打。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身體上不趴下,能繼續站起來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終保持旺盛的鬥志,不到最後,決不服輸。

這讓人想起《西遊記》小說裡的豬八戒這個人物。豬八戒也老是打敗仗,但他失敗了以後,總是自我解嘲,說「我不能倒了我的旗槍」,就是說我再失敗,我的精神不能倒,我的鬥志不能垮。豬八戒一看到唐僧被妖怪捆著,無奈地流淚痛哭,他就說:「師傅,你不能這麼軟弱,師兄還在外邊呢,他能來救咱們的。咱們再怎麼輸,也不能倒了咱們的旗槍。」

司馬懿就是這個特點,再怎麼失敗,他也絕對不倒了自己的旗槍,不垮了自己的鬥志。司馬懿毫無畏懼地面對諸葛亮這個神話般的人物,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頑強鬥爭的勇者精神,諸葛亮的對手的確非他莫屬。

當然,司馬懿屢戰屢敗,這只是小說家言。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跟諸葛亮還是有一拼的,至少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蜀、魏兩軍在渭南一帶進行「拉鋸戰」的時候,互有輸贏,諸葛亮也有過多次被打得潰不成軍的經歷。只是小說家為了神化諸葛亮,把司馬懿寫得幾乎不堪一擊,只能乖乖地當「縮頭烏龜」。

最重要的是,司馬懿總能夠在敗中求勝,這是很高的招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