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以神機妙算著稱,什麼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乃至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都是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然而,要研究歷史的話,《三國演義》是不能做依據的。去翻閱史書《三國誌》,就會讓人無法接受一個事實,該書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治戎為本,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意思是說諸葛亮管理軍隊不錯,至於神機妙算,就不是他所長了;他管理老百姓的才能,比打仗的「將略」要強。
看了這些,簡直覺得太顛覆了。陳壽的這些論斷靠譜嗎?先看陳壽的身份,陳壽是蜀國的官員,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同朝為官,可以說是歷史的見證者,應該是一手材料的佔有者,他的話似乎是可信的。而且陳壽也是有證據的,他說諸葛亮連年運兵北伐,卻總是不能成功,寸土未得,可見他打仗不咋樣。
歷史諸葛亮的北伐雖然算不得失敗,但也確實沒有見效,蜀國的地盤沒有擴大,這一點,《三國演義》並沒有迴避。不過,史上也有不少人懷疑陳壽的動機不對,有黑諸葛的嫌疑。因為陳壽的老爸,當年就參加過街亭戰役,此戰失敗,馬謖被斬,陳壽的老爸也有責任,因此被髡首,也就是剃了個陰陽頭。老爸的這副尊榮,估計給了陳壽刺激,因此就使勁詆毀諸葛亮,說他不會用兵,導致他老爸承擔責任。
這也是一種說法而已,其實陳壽對諸葛亮還是持讚美態度的。他在《三國誌》裡讚美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又誇諸葛亮「性長巧思」,改善連弩箭,發明木牛流馬。陳壽說諸葛不會用兵,其實在他的筆下,還是留下了諸葛亮善於用兵的記錄。例如諸葛亮死後撤軍,司馬懿巡視諸葛亮留下的軍事設施,讚歎:「天下奇才也。」
當然,說諸葛亮不會用兵,這是不公平的。例如晉朝統一天下之後,晉武帝司馬炎立即命令搜集諸葛亮的八陣戰法,作為軍隊的訓練素材,可見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地位不一般。有一段時間,網上有人引用據傳是毛澤東,粟裕的話,批評說諸葛不會用兵,尤其不會實施戰術大迂迴,圍殲司馬懿兵團。例如元朝對南宋的大迂迴,林彪四野對桂系的大迂迴。其實,這是不瞭解蜀國國力所致。蜀國全國上下(不包括南中),人口也就八十多萬,戰時全部男丁入伍,不過八萬,出征的只能有四萬,其他四萬其實在家裡忙著農活,諸葛亮劍閣之戰,當時在服役的士兵就已經準備回家收割麥子了。
劉備討伐東吳,《三國演義》說出兵七十萬,那是演義誇張的。而魏國全國人口四百萬,戰時兵力四十萬,司馬懿在關中地區部署兵力二十萬,用四萬怎麼去迂迴包圍二十萬?當年四野迂迴包圍桂系,那是有兵力優勢的。所以,我一直懷疑那是不是毛澤東、粟裕的話。東吳的陸抗,是陸遜的兒子,算是一代軍神,他負責江淮防線,當時東吳人口二百三十萬,戰時兵力二十三萬,陸抗守江淮,前線兵力八萬,不僅不敢進攻西晉,還上書孫皓,訴苦說兵力不夠用。由此可見諸葛手裡本錢太少,才不過陸抗的一半,折騰來折騰去,就那麼四萬,跟誰訴苦去?可見諸葛亮何等不容易。
造成諸葛亮北伐無功的主要原因在於關羽失荊州,按照隆中對的計劃,派一上將軍從荊州出發,劉備從漢中出發,兩路進擊,結果關羽一死,東路出擊的計劃永遠泡湯,這是諸葛北伐無功的最主要原因。杜甫算是諸葛亮的異代知己,其詩云:「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錯就錯在與東吳的摩擦導致東路計劃變成浮雲。荊州的失落,注定諸葛北伐不會成功。
其實,後來的人倒是說了公道話,例如《晉書》裡關於司馬懿的傳記裡也譏笑司馬懿畏蜀如虎,被諸葛亮打得縮頭縮腦,不敢出來,這更是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間接肯定。當然,《晉書》資料整理時,已經是後漢的劉聰,劉聰的父親劉淵,滅亡西晉,建立後漢,打的旗號就是:他劉淵乃阿斗劉禪的兒子,而劉聰當然就是阿斗劉禪的孫子,自然要給祖先爭口氣。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政權對曹操、司馬政權一直很蔑視,後趙的皇帝石勒就說:如果要我和劉邦在一塊,我向他稱臣;如果遇到劉秀,我和他決戰,勝負不可知;至於曹操司馬懿,我最瞧不起,奪的是孤兒寡婦的江山。北方政權就有貶低曹操司馬懿的傾向,而諸葛亮地位倒是有上升,東晉的大史學家習鑿齒就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佩服得五體投地。越到後面,諸葛亮地位反而越來越高,而到了唐朝,諸葛亮更是被當成軍神,被請進了供奉歷代軍事奇才的武廟,和張良等人享受同一待遇。由此可見,中國人未必以成敗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