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蜀漢政權最大的悲劇人物,他對劉備忠心耿耿,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但諸葛亮死後,他旋即被扣上叛國的罪名而被夷滅三族。更可悲的是,千百年來,他一直被視為反骨仔的代言人,為世人所唾棄。
眾所周知,魏延之所以一直被視為天生反骨派,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罪莫大焉。但問題是,羅貫中為什麼要這麼「抹黑」魏延?
正史裡的魏延
劉備時代,魏延深受重用。當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後,他需要選擇一員大將鎮守漢中。此時關羽在荊州,所以時人都以為劉備會讓張飛擔此重任,張飛自己也認為非己莫屬。
然而,劉備卻最終破格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對這一情形,史書用了四個字形容:一軍盡驚。
由此不難看出,劉備異常看重魏延的才能,更隱隱然在張飛之上。
劉備為什麼這麼信任魏延呢?原因有兩個:
其一,他一開始便是劉備的私人親兵,並非是後來投降的(三國演義裡為了突出他的天生反骨而虛構出二反其主的故事),這是劉備對他深信不疑的基礎。
其二,在蜀漢建國的過程中,他立下不少戰功,所以才能由半奴隸性質的部曲身份(部曲有些類似家奴,地位較低)而陞遷至牙門將軍,這說明他軍事才能的確突出。
劉備死後,蜀漢迎來諸葛亮的時代。魏延為人張揚自大、桀驁不馴,軍事上又靈活大膽,這與諸葛亮處處謹慎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因此,魏延並不能充分發揮他的軍事才能,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諸葛亮的制約。本文為三國網原創,未經三國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儘管如此,魏延仍是諸葛亮時代的頭一號大將。
建興五年,諸葛亮進駐漢中,為北伐做準備,他便命魏延為先鋒,並升他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興八年,魏延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軍隊行至陽溪一帶後,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並被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迎戰。此役,魏兵大敗,蜀漢獲敵首三千級。
由上可知,從劉備創業到諸葛亮主政,魏延都為蜀漢奮勇殺敵,立下汗馬功勞,乃是不可多得的大將。
陳壽的平反
其實,早在三國時期,便有人為他不平。
後主劉禪延熙四年,距離魏延被殺過去了七年,蜀國官員楊戲寫作《季漢輔臣贊》,內容主要是為此前去世的蜀漢君臣點贊。他給魏延的評語如下: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 忘節言亂, 疾終惜始,實准厥性。
這段贊語,既肯定了魏延保家衛國的功勞,又感慨於他的不能善始善終,並且指出他人生悲劇的根源在於「不協不和」的個性,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魏延的同情。本文為三國網原創,未經三國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更權威的是陳壽在《三國誌》中的評論: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這更是明確為魏延平反,指出他並沒有反叛的意圖,只是想要除掉楊儀等人罷了。
實際上,魏延的確是沒有反意的,證據有兩條。
一方面,從諸葛亮死後魏延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並不像要反叛。沈伯俊在《論魏延》一文中指出,魏延如果要反叛,可以採取的方法有三種:
一則,率領本部在前線倒戈,投降司馬懿,對身在前線的魏延來說,這是易如反掌的。
二則,屯兵不動,等楊儀率大軍撤退以後,割據漢中, 觀望形勢,待價而沽,如同當年的張魯一樣。憑著他多年鎮守漢中的威望和實力,這也是不難辦到的。
三則, 重施劉備奪取劉璋地盤的故伎,製造借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回成都,篡奪蜀漢政權,然後再來對付楊儀一軍,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魏延並沒有採用以上任何一種方法,而是徑直先楊儀一步返回成都,並上奏劉禪告楊儀圖謀不軌,這種狼入戶口的行為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反叛的跡象。
另一方面,從楊儀事後的境遇來看,也能側面證明魏延的無辜。楊儀和蔣琬同為諸葛亮丞相府的參軍長史,工作內容差不多,不過,楊儀的資歷比蔣琬高,而且他自認才能也勝過對方。
然而楊儀為人鋒芒畢露,為人處世方面與蔣琬差距較大,於是諸葛亮死後,蔣琬獲得支持繼承了諸葛亮的位置,而楊儀只得了一個沒有實權的中軍師。
假如魏延的確有謀反的事實,那麼楊儀便有了誅滅反叛的大功,就算平日裡人脈較差,為人所不喜,但當時總要大肆獎賞他的,而不會只給他一個閒散的職務,由此也可說明魏延並沒有謀反。
既然魏延並沒有謀反的事實,後來又有陳壽的《三國誌》來給他平反,那麼為何羅貫中要把他描寫為腦後長有反骨的白眼狼呢?本文為三國網原創,未經三國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羅貫中意圖何在?
原因有兩條:
其一,魏延個性太過張揚,且桀驁不馴、自主性太強,不符合羅貫中心中的忠義君子形象。
《三國演義》宣揚的是忠義二字,關羽、張飛自不用多說,對劉備是忠心耿耿,其表現就是對劉備言聽計從,無條件執行他的決定,就是一個有高武力值的打手,這在趙雲身上更有著最突出的表現。
然而,魏延並不甘心做一個聽話的馬仔。劉備在世時,他就以個性張揚而聞名。
當劉備委任他為漢中太守時,問他:如今你身負重任,對現在的職務有沒有什麼規劃?
魏延傲然答道:如果曹操舉天下之兵來攻,我可以保證穩穩守住漢中。如果是一員偏將率領十萬大軍而來,請讓我為大王吞掉這支部隊。
口氣果真不小。
等到了諸葛亮主政北伐時,他不僅獻言獻策,提供自己的參考意見,如知名的子午谷奇謀,還試圖說服諸葛亮讓自己單獨領兵,當遭到拒絕後,他便牢騷不斷,常常指責諸葛亮膽小怕事,對自身才華不能施展又恨恨不平。
諸葛亮死時,楊儀、費禕等人主張退兵,而魏延卻說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這樣的性格,自然不符合羅貫中心中對武將忠義形象的認定。
其二,更重要的是,魏延的存在,讓諸葛亮的完美形象有了瑕疵。因為魏延的死,諸葛亮負有一定的責任。
一則,劉備時期,魏延備受重用,而諸葛亮卻對他頗有疑慮,不能完全放手讓他大展身手,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於是有了後人對子午谷奇謀的萬般遺憾。
二則,楊儀與魏延彼此水火不容,但諸葛亮卻無法很好地進行調和,以至於釀成了兩人後來的兵戎相見及魏延之死。這場發生在諸葛亮剛死時的內亂,不能不說是他人生的一大污點。
所以,當羅貫中想要塑造一個完美的蜀漢丞相時,他就得想方設法地除掉諸葛亮的這些黑材料。
如何除掉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把他寫成一個徹徹底底的反派,這樣他的死便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而諸葛亮更因為初次見面就料事如神而更加偉光正了。本文為三國網原創,未經三國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